内容提要:
随着网络时代虚拟社交的普及,现实生活中网络依赖、情感匮乏、社交障碍等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具备为公众创造真实社交环境、满足公众真实社交需求的条件,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交场所。
随着社会公众真实社交心理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展览的体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社交互动项目与展项之间的相互结合,通过展览中的社交空间营造、社交型的互动技术设计、参与性的参观活动策划等方式提高观众认知学习的效率、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1年,尼古拉斯与詹姆斯合著的《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被社交网络连接的人类新社会。
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交网络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人们的连接关系不再局限于真实生活中认识的人,朋友之间的各种社会联系也可以启动链式反应,并最终连接到看似无法企及的人类个体,就像遥远的波浪最终冲到身边的海岸一样。
一、网络时代的真实社交体验诉求
1.虚拟社交与真实社交
社交网络能够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甚至打破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差距,实现自由、平等、即时的互动和交流。这种依托于网络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被称之为“虚拟社交”,可视为信息技术发展而带动的社会文明进步。
然而,社交网络所依托的毕竟是一种虚拟现实的网络环境,对其过度沉溺和依赖也会引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行为障碍。
网络时代社交障碍者人数的明显增多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外研究者通过对脸书、聊天室、在线游戏、约会网站等虚拟社交平台使用者的大量个体案例研究,证明社交网络使用频率越高,人们与现实社会的隔离感反而会明显增强。
针对网络虚拟社交环境,他们提出“真实社交”的概念,即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交聚会、面对面的交谈、参与性的集体活动等方式来建立更加牢固的社会关系。
2.博物馆的真实社交功能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原本就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交场所:
自从博物馆大门向公众敞开以来,其核心功能区——展厅就可以被视为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社交空间;
咖啡厅、餐厅、休息区、活动区等公共区域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优雅别致的社交环境;
其会员制、“博物馆之友”等运营方式让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通过会员开放日、俱乐部、文化沙龙等活动形式进行社交聚会;
其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彼此之间完全陌生的参与者自然而然地融入集体活动中。
二、现代博物馆展览的社交互动设计与社交体验
博物馆作为社交场所的社会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传统社交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而观众各行其道、互不交流的参观模式并没有得到本质改变。
现代博物馆展览的体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社交互动项目与展项之间的相互结合,以达到消除参与者之间的心理隔阂、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
从展览设计的策略上讲,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中的社交空间营造、社交型的互动技术设计、参与性的参观活动策划来实现展览的社交功能。
1.展览中的社交空间营造
令人舒适的环境氛围是促使社交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展厅中开辟相对独立的社交空间,不仅有利于增强展示效果,而且能够更自然地促进观众之间的交流。
▲日本滋贺县琵琶湖博物馆图自网络
日本滋贺县琵琶湖博物馆、南京博物馆院、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在展览中为观众创造了特定的时空环境,使其可以较长时间地停留和与别人相处。
▲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展”图自:南京博物院官网
这些空间虽然在展线中相对独立,但都与博物馆展示主题紧密相连,可被视作展览的延伸空间,而在为观众制造“共同话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普通公共空间无法比拟的。
2.社交型的互动技术设计
在博物馆展览中合理利用社交互动技术不仅能够吸引个体观众的融入,还能通过集体活动创造自然的交流氛围,以互助、协作、游戏等方式帮助观众克服心理障碍,弥补社交技巧方面的缺陷。
20世纪末,弗兰克·奥本海姆立的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展览中增加一些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项目,如多人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多人协同操作的机械设备等等。
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博物馆互动展项的形式表现更加新颖、互动界面更加丰富、技术流程更加灵活,有利于促发参与者互相询问、模仿、学习等交流行为,为参与者成功地搭建一个自然、轻松、愉悦的社交平台。
3.参与性的参观活动策划
妮娜·西蒙的《参与性的博物馆》提出将博物馆参观流程视为一种参与性活动的观点,认为博物馆展览的社交设计应遵守从个体化到集体化的原则,即以个体体验为基础的展览项目应该以实现社会化的集体参与为最终目标。
博物馆展览的参与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设计者需要将展览内容、形式、互动机制进行通盘考虑,才能有效解决如何将参与体验与展览内容巧妙结合的问题。
21世纪以来,不少新锐艺术博物馆开始尝试改变展览的体验模式,而以互动、交流、参与为核心的艺术创造活动无疑是最受观众青睐的。
▲美国沃克艺术中心等艺术类博物馆
美国沃克艺术中心等艺术类博物馆通过与展览紧密配合的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为主体的观众人群进行自助式导览设计,使其能够在没有专业教育人员组织下,通过集体游戏的参与来增强参观体验,并提高参与者在艺术欣赏、观察力、创意设计、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未来前景:影响社会发展的展览体验革命
21世纪的博物馆展览在继承了20世纪多元化体验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环节。
与传统的神圣殿堂式的博物馆相比,当代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社交俱乐部,以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来吸引观众,并通过博物馆有效组织,实现从“看”到“玩”、从“欣赏”到“参与”、从“个体”到“集体”的参观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1.提高参观体验的融入度和参与度,掀起学习方式的革命
“社交型”博物馆展览无疑在促进观众参与、融入、交流、学习、创造等方面具有传统博物馆展览无可比拟的优势。
▲资料图自网络
根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国怀特·哈钦森儿童娱乐教育研究中心等博物馆和儿童教育科研机构的长期研究和评估表明:
集体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并能够有效培养其创造力、想象力、解决问题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达到传统展览无法企及的学习效果。
2.关怀帮助社交障碍患者,开辟博物馆特殊体验模式
社交障碍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疾病。对这些社交功能障碍患者的关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美国纽约交通博物馆等机构已经开始为社交障碍儿童专门“定制”参观活动,而根据参与活动的家庭反馈,博物馆精心营造的展厅环境可以帮助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克服对环境的心理障碍,其中不少患者已经开始在展厅中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其他观众发生自然交流,对其社交能力的恢复起到了积极效果。
3.提倡积极健康的社交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京博物院展厅内铺设的盲道、扶手和专门的全自动助残车可引导观众到达每个展示点图自南京博物院官网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家庭、社会关系却在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我们当下对家庭情感和人际关系修复的诉求只能通过真实社交的方式来解决。
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讲,博物馆应该承担起提倡积极健康的社交方式、引导网络沉溺者改变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
展览中的社交设计不仅可以让观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参观过程中来,还能使其获得心理、情感上的快乐与满足,进而启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
或许,让观众暂时放下手机、远离网络的家庭活动以及面对面真实交流的集体参与才是网络时代博物馆的最佳“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