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坐过的“婆婆”、睡过的博山大床,奶奶穿过的三寸金莲、裹腰,老手工艺人用的家什,还有儿时民谚“剃头挑子一头热”……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内,一件件老物件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有趣的民俗故事,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
走进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立刻被眼前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清代马车、鞭炮机、瓦模等藏品以及他们背后的历史故事所吸引。
“明清时的车多用一匹或两匹骡车挽行,统称“骡车”。为了区别乘人的车和载物的车,又有“大”“小”之分。乘人的车为小车,因其有棚子,围子,形如骄子,习惯上又称为“轿车”,就是我们看到的这部车子。”讲解员李颖介绍到,轿车都是木质的,普通百姓的车坐的车用榆木、槐木、桦木等普通木料制作,皇室的和贵族坐的则用上好的料子做成。车成型后,在髹以油漆,一般是栗壳色、黑色为多。
在织机展室内,记者被一双“三寸金莲”所吸引。这件藏品却是馆长董文颖的曾祖母留下的,是他最喜欢的一件,不在于这件藏品的价格而是它承载的亲情的份量。据介绍,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宋代,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
在二楼的展区内,记者看到古代民间的架子床和衣架,表面髹漆,是典型的汉族传统卧具。“床身架置四柱,四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的在前面设踏步,结构精巧,装饰华美。古代人因为衣装款式繁复,不适合在挂衣钩上悬挂,才有了这种屏风一样的衣架。这种衣架是典型的北方大漆,造型优美,图案丰富。”李颖说,浮雕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风格或古朴大方,或富丽堂皇。
据了解,该馆作为一家非国有博物馆从2015开始筹建,于2016年10月建馆投用,目前陈列的藏品1200余套。包括明清至民国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鲁中地区民众生活,生产资料方面的器物器具,具有浓酽的乡俗味道。
馆内分设木器类、铁器类、锡器类、纸质类、其他杂项类等展室,还原了清代以来数百年间鲁中地区人民生产活动、生活起居的历史文化记忆。每件藏品,都闪烁着人类进化的熠熠光辉,足以让今人从中感悟祖辈生产的艰辛、生活的颠沛,以及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