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潮流之四》
《高山上的城市》
“黑月亮的新娘”(Bride of the Black Moon)原本是路易斯·尼维尔森(Louise Nevelson,1899~1988)一幅作品的名字,而每当我想起她晚年浓妆艳抹、身着“奇装异服”的肖像照,这个名字就会先行跳脱出来。与夸张搞怪的形象反差强烈的,是其充满理性秩序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由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组成的集合艺术。尼维尔森的不凡之处在于,她将寻常之物变成了纪念碑。
路易斯·尼维尔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她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尔塔瓦省佩里斯拉夫的一个犹太家庭,六岁随家人移居美国缅因州的罗克兰,与先行到美国创业的父亲团聚。9岁时在一个公共图书馆看到圣女贞德的石膏模型,激发了对于艺术的兴趣。但现实与理想往往有差距,1918年高中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做速记员,两年后与从事航运业务的商人查尔斯·尼维尔森结婚,满足了父母让她嫁给有钱人的愿望。婚后她随丈夫搬到纽约,并于1929年开始在艺术学生联盟学习艺术,1931年赴欧洲旅行,在慕尼黑有机会跟随德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汉斯·霍夫曼学画,1932年回到美国,恰好霍夫曼也已移居美国,并任职于艺术学生联盟,因此尼维尔森得以继续随霍夫曼习艺。霍夫曼曾在巴黎生活过10年,与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大师多有交往,亲身经历了当时各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过程,在赴美之前,已在德国慕尼黑开办了自己的艺术学校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是带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全景图”来美国的,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霍夫曼的学生,尼维尔森的早期作品显示出马蒂斯和立体主义的双重影响。她被要求“用有限的调色板”进行创作,这种训练决定了其崇尚单色的艺术走向。
1933年,尼维尔森遇到了墨西哥著名画家迭戈·里维拉,并开始为其在洛克菲勒广场的壁画创作中担任助理。尽管尼维尔森钦佩里维拉的妻子弗里达·卡洛,但已与丈夫分居的她还是与这位壁画大师发生了婚外情。此后不久,尼维尔森开始在艺术学生联盟跟随柴姆·格罗斯学习雕塑,同时继续尝试其他艺术媒介,包括蚀刻和光刻,此时的她已决定将雕塑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形式。
20世纪40年代,尼维尔森开始用石头、青铜、赤土陶器和木材等材料进行立体主义人物研究,1941年在尼伦多夫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并在这一年离了婚。1943年又在诺利斯特画廊举办了名为“作为其世界中心的小丑”的个展,在展览中,她用俯拾之物制作了马戏团主题的雕塑。尽管此时的创作并未得到业内认可,但这些材料实验,却为其20世纪50年代标志性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尼维尔森的标志性作品是由多个盒子和隔间组成的类似“浮雕”的拼贴式装置,纽约街头废弃的桌椅板凳、木盒和围栏等家具是构成这些作品的原材料,通过重新组装和喷涂,伪装、“拆除”了它们的实际用途或意义。这类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立体主义及活跃于西班牙的“乌拉圭构成主义之父”托雷斯·加西亚的强烈影响,此外,拉丁美洲之行又使她受到玛雅艺术以及印第安原住民超现实的宇宙观的启示,先后创作出黑色的《天空大教堂》、白色的《道恩的婚礼庆典》和金色的《皇家潮流》等系列作品。1962年,尼维尔森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从而跻身于美国最成功的艺术家行列。
1969年秋,70岁的尼维尔森受普林斯顿大学委托,创作了她的第一件户外雕塑,从此涉足公共艺术领域,抵御气候变化和超越尺寸限制又成为她关注的新问题,大型钢铁和有机玻璃等成为其进行创作的新媒介。
尼维尔森的艺术超越了宗教,也无关性别。艺术史上有许多强调和利用女性身份的女性艺术家,也有许多拒绝以性别来定义其艺术的女性艺术家,尼维尔森显然属于后者。尽管她对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影响至深,但却始终坚持艺术个人化的观点,拒绝“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标签。她强调:“我不是女性主义者。我是一个恰好是女人的艺术家。”
精神强大但肉体“破损”的弗里达,47岁就带着“碎了”的心离开了这个带给她无限痛苦、希望“永不再来”的世界,而强悍的尼维尔森却在滚滚红尘中打拼到88岁,一步步巩固了名望与自我。在接受女性主义艺术杂志记者采访时,老太太霸气宣称:“我就是妇女解放。”
作者:李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