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挡在我前面了,人家要干活呢。”一台行进中的机器人在距离我一米处停下,冒出这么一句。我侧过身,它随即右转拐进海底捞后厨一个半米宽的停车位,代表眼睛的两团深蓝色灯光暗灭,这意味着一单任务完成了。这是海底捞餐厅里一台收拣餐后垃圾的机器人。顺着天花板上每隔1米安置的白色传感器的指引,它和它的同伴在大快朵颐的食客和冒着热气的桌子中平稳地穿梭。就在几秒钟前,一桌客人买单离开,服务员按下隐藏在柜子内侧的按钮
“你挡在我前面了,人家要干活呢。”一台行进中的机器人在距离我一米处停下,冒出这么一句。
我侧过身,它随即右转拐进海底捞后厨一个半米宽的停车位,代表眼睛的两团深蓝色灯光暗灭,这意味着一单任务完成了。
这是海底捞餐厅里一台收拣餐后垃圾的机器人。顺着天花板上每隔1米安置的白色传感器的指引,它和它的同伴在大快朵颐的食客和冒着热气的桌子中平稳地穿梭。
就在几秒钟前,一桌客人买单离开,服务员按下隐藏在柜子内侧的按钮召唤了它。而很快,后厨就会有服务员把它承载的两托盘垃圾送进清洗间。
收捡吃完的饭食是一次用餐体验中的最后环节。在这之前,除了收餐机器人,在以人性化服务著称的这家海底捞门店里,还有大量不同分工的机器人隐藏在后厨,确保火锅这门流水席的运转效率。
在后厨的一个工作间,隔着玻璃我看到了两排白色的机械手臂——半人高,两台一组,后排的机械臂在根据前台顾客点餐的情况抓取菜品,前排的机械臂接过分拣好的羊肉、鱼片、茼蒿,再放置到传送带上。
拣菜的机械臂
这条传送带从一个小窗口延伸出工作间,进入一台台摄像头的扫描范围,机器通过图像识别出桌号以及餐盘里对应的食物,确认无误后,它们会被送餐机器人运输到餐桌前。从下单到上桌,只需要2分钟。
送餐机器人
不过菜最终还是要由人类服务员从机器身上取来,摆到你面前的。也就是说,你依旧会享受到服务员三四趟递过来的、热得恰到好处的湿毛巾、眼镜布、女生的头绳,以及为你把酒杯斟满……
这套让人如沐春风的做派,才是海底捞最大的资产。甚至,为了更人性化,这家海底捞所幸把等候区改建成了巨幕影院,让顾客通过App跟其他等位的陌生人一起打游戏。
机器并不会替代掉你最爱的人类服务员。但尽管如此,海底捞仍旧希望用机器在后厨节约些成本。
比如配菜、传菜、清洗餐具、搭配锅底……根据海底捞的测算,一个170人左右的门店,可以因为机器的介入减少30名左右的后厨人员。
“阿里巴巴的马云曾经形容说,海底捞看上去是服务业,但其实在菜品没有端到餐桌之前是制造业。所以在生产环节里面,我们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提高效率。”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并不觉得一家火锅店大量上黑科技有什么难以理解的,正相反,技术可能会让火锅把流水作业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算上后厨的各类机器人、前厅影院式的等座区、360度营造沉浸式氛围的投影幕布,以及提升结算和点餐系统这类智慧餐饮系统,据说海底捞为此一共花费了1.5亿人民币。
花这么多钱背后,海底捞自然也想赚更多钱,新的商机被锁定在增值服务。
根据海底捞提供的数据,过去一年,中国有1亿人,走进海底捞的300家门店享用火锅,海底捞成功把3000万人变成了自己的注册用户。这些资源应该有除了卖火锅更好的变现方式。
于是海底捞跟阿里云合作做了款超级App。提到超级App,人们常说的是大流量、高使用频率的应用。即便你是一个超级火锅迷,一周内会光顾海底捞的次数可能也就是一两次。所以餐饮店做超级App,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点开这款App,内容五脏具全——基础功能如等位排号、预订、叫外卖、游戏、购物,积分兑换商品专区、活动介绍、会员板块、甚至类似于微博的达人分享内容社区……
超级App最实用的价值,是把食客的数据在海底捞的会员体系里沉淀下来,海底捞希望把超级APP、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各个渠道跟会员体系打通,并通过内容和社交让你留下来。
那么对你而言这有什么用?举个例子,机器可以通过数据习得用户偏好,有针对性得制作锅底,即“千人千锅”。
顾客可以通过点餐,设计个独一无二、专属于自己的火锅汤底,对花椒、辣椒、盐分这些配料的偏好比例会被存在海底捞后台。当顾客下一次进入海底捞,通过超级App下单,后台的某一个机器人接收到指令后就会根据客人的个人偏好忙活起来。同时,顾客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锅底分享给好友,满足一个“会吃”的人荣誉感。
调配锅底的流水线
1994年成立的海底捞似乎一直在扮演吃螃蟹的角色。从超级App、机器人、到店内一切屏幕皆是触及用户的渠道这些理念,海底捞对于挖掘大数据的商业增值空间、以及增强用户粘性表现出自己的迫切感。
事实上不止是餐饮,很多涉及吃喝玩乐的O2O类头部公司都对此兴趣浓厚。但显然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超级App,特别是当它们不够高频且只了解用户一个侧面的数据的时候。
一个遗憾是,即便在一个商圈,这些吃喝玩乐的店铺间的数据互用、交叉营销还尚未找到一个既能保证用户隐私,又能做好商家之间的利益分配的模式。不过这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