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世博十年,给今天人民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日期:11-18-2020来源:世界城市日

  导读

  十年前,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举办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园,这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讲述着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今天,当我们回望十年前的这场盛会,能够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曾任上海世博局副局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至少为我们留下了五大精神财富。以下是他在2020“城市文明思享会”上的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

  十年前,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举办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园,这是百年世博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盛会,是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参与中,在世界各国热情的支持下,我们为人类文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后的今天,回望这场世界文明的盛会,它是如何办得成功、精彩、令人难忘的呢?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更好地延续与传播世博会留下的精神遗产,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携手合作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演讲,我将围绕上述问题跟大家作一些分享和交流。

  EXPO 2010 上海世博会,留下五大精神财富

  只要经历过、参观过上海世博会,一定会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怀、难以忘怀的记忆。中国人首次提出举办世博会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4年,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申博”的历程:1999年1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展览局(BIE)第126次大会上,中国驻国际展览局首席代表刘福贵宣布,中国政府支持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为在国际展览局会议上第一个提出口头申请的国家。2001年5月2日,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申办世博会的申请书。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举行的国展局第132次大会举行了四轮投票,中国上海在第四轮投票中赢得54票,以88%的得票率胜出,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

  在我看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我们至少留下了五大精神财富。

  首先,以人为本。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一般来说,世博会的展馆分为四类:国家馆、国际组织馆、企业馆、城市最佳实践展示,而上海世博会还增设了第五类——一座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生命阳光馆”。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2010年中国肢体残障者逾8000万人。上海世博会为如此众多的残疾人办一座馆,体现着对这一群体的尊重和关怀,其背后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本、以人的尊严为本的理念,这是上海世博会留下的宝贵财富。

  其次,文化多元。上海世博会持续184天,举办了22900场文化娱乐活动,日均100场,提供了3万多个小时的世博节目资源。除了文化展演以外,我们还举行了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公众论坛等数以百计的论坛。在世博会闭幕当天的最后一次论坛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发表了题为《让世博精神发扬光大》的主旨演讲,他说:“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上海世博会犹如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构成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美好画卷。”可以说,上海世博会诠释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精神,讲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理想。

  第三,科技创新。上海世博会上的科技创新成果琳琅满目,比如世博园区内投放有1000辆新能源汽车,每天平均行驶180公里,整个世博会期间载客超过1亿人次,践行着低碳出行的理念。又如,上海世博会的“太阳能运用”在当年是亚洲之最,“植物墙”是全球之最。在世博会期间,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创新之举:一是设立了“(世界)最佳城市实践区”,二是开设了“网上世博会”,使这一世界盛会永不落幕。

  第四,合作共赢。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累计7308万人次参观,创下历届世博会之最。2010年10月16日当天,更是创造了103.27万人次的单日最高客流纪录。在世博园区中,我们迎来了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组织,建造了42个国家自建馆、18个企业馆、8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保持了184天的安全运行。世博会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大平台,带来了许多合作共赢的积极成果和新机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9965位志愿者,他们用真诚细致的服务,向世人呈现出一场秩序井然的盛会,体现着中国人的谦恭礼让与合作精神。世人称赞我们的效率和速度,惊讶于我们的平台和展示,这场上海世博会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为我们留下了合作共赢的宝贵财富。

  第五,面向未来。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我们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经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上海世博会描绘、引领、影响了未来城市生活的新模式和美好愿景,切中了时代的脉搏,促进了城市未来的发展。如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后世博”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

  

  EXPO 2010,对标国际一流提升城市能级

  如今,上海世博会已经过去十年,中国和上海的发展有了新的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新的国际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及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未来十五年,上海的任务非常明确,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强调,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城市应对激烈竞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上海如何打造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我认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非常重要。对标就要找到具体的标准,然后提出相关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七座城市值得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为什么选择这七座城市?一是功能特性,它们都具有高端化、综合化的服务功能;二是影响能级,它们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三是发展阶段的先进性;四是特征的相似性。选定了对标城市,接着要把全球公认的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对标载体,包括全球城市指数、世界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机遇之都、全球城市分级排名和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等。

  我们来看全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维度:企业集聚度、经济规模、顶级大学,以及就业、国际航线、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海外游客的数量、市民受教育的水平、文化吸引力、空气质量、社会安全感、税率、政治稳定性等。对照这些维度,上海在许多方面是面临挑战的。从全球城市评价指标的数据来看,伦敦和纽约是当仁不让的顶级全球城市,他们所有指标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落在后面的不多。巴黎和东京是第二梯队,新加坡和香港是第三梯队。

  那上海呢?我们有两大优势是明显的:第一,对全球保持较强的经济影响力,这是凝聚力、辐射力、集聚度的综合影响力;第二,我们和全球的连接更加紧密,这是我们的强项。我们需要努力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营商环境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二,政治参与度,这是指世界政治事务,我们经济实力很强,但是否能够影响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否直接参与更多国际事务?这尚待努力;第三,文化的吸引力,上海拥有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但这一文化是否喜闻乐见,是否能够让别人流连忘返?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第四,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潜力的落脚点,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上海要和国际对话,必须尽快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评价指标体系,让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可监测、可评估,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更鲜明的导向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抓紧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上海特点的全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要注重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要经得起第三方评估,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二是设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分步追赶顶级全球城市。例如,我们在短期内,也就是“十四五”期间,全面赶上全球城市第三梯队;中期目标,可以给自己十年时间,赶上第二梯队的东京和巴黎;长期目标,就是我们一定要在可预见的将来,在许多评价指标方面与纽约、伦敦具备完整的可比性。上海在未来十五年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我认为完全有实力、有底气。

  三是以功能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扩大上海在全球的影响力。聚焦“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建设,积极推动上海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强对外交流,打造上海全球城市研究功能平台,其中最要紧的平台就是学术论坛。借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全球城市数据功能平台。

  四是以智库为支撑,以数据为基础,完善全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上海学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要有勇气形成“上海学派”,体现中国特色,提高国际话语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建构自身国际形象,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

  EXPO 2010,建设人民城市应该怎么做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指出,要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世界影响力。这一理念,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一脉相承,指引着我们继续谱写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篇章。

  要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科学谋划、引领人民城市长远发展是最根本的。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决心、远见和魄力,要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此同时,规划要坚决防止重发展轻民生、重建设轻内涵、重面子轻里子、重管理轻服务等弊端。一句话,要让人民真正感受到这是我们的城市。

  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要以高质量发展打牢人民城市的物质基础。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扩大开放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培育和塑造新的核心功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为人民提供更优的供给、更好的资源、更多的机遇。此外,在打牢物质基础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传承,要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人民城市是一个共同体,必须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增强基层服务群众能力,开创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加强城市系统性防控和高效治理,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为载体,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审者。要畅通渠道平台、完善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治理,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

  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当下,人们越发渴望精神生活的提升。人民城市建设,还要注重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这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蕴。因此,要提升人民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郊区新城宜居度和吸引力。要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放眼如今的上海,几十公里长的浦江岸线成为人行绿带,越来越多干净、整洁的街区可供市民休憩、娱乐,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让市民随时能够感知书香……这正是城市人情味、人文气息的充分体现。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要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要按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要求,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区优先布局打造一批高质量生活示范点。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引领和探索高质量工作与生活相融合的发展方式。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