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巴黎世博让玻璃“说话”

日期:03-27-2019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我是来自世博会博物馆的讲解员汪滢。今天,让我带领你们一起探索,三届巴黎世博如何让玻璃“开口说话”。

  1878年巴黎世博会对于玻璃艺术史来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历史意义的盛会,因为新艺术时期最为优秀的玻璃艺术家——埃米尔?加莱(Emile Galle)在本届世博会上一夜成名,轰动了欧洲,成为了法国艺术的骄傲。

  埃米尔?加莱 Emile Galle

  加莱于1846年出生于法国南锡市,一个玻璃制造商家庭。南锡人文素养绝佳,风光独好。加莱自幼就和大自然亲近成长,特别喜爱花草树木和昆虫鸟类。在家族工艺美术的熏陶下,他很早便掌握了传统的玻璃吹制技法。

  青年时期,加莱先后学习了雕刻、绘画和玻璃制作;并于1872年创建了玻璃工作室,正式开始了对于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他说:“我们的根在林木之幽,泉水之侧,苔藓(xiǎn)之上。”这句话诠释了加莱的灵感之源,他将那些,对花卉、昆虫、植物的热爱全部倾注在作品上:蝙蝠代表一个在众人皆盲的环境中仍能找到方向的灵魂;蜻蜓阐释了他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体会;花丛中采蜜的蜂呈现着大自然的循环等。一物一木,都赋予了每一件作品生命的色彩。从此,大自然中蜿蜒的曲线成为了新艺术的主要标志。

  1878年日本鲤鱼“跃上”琉璃

  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加莱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玻璃创作,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他赢来了极高的赞誉。在加莱的前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日本文化的钟爱,大部分都运用了描金、珐(fà)琅彩和雕刻等装饰手法。其中,一件琉璃花瓶上“游弋(yì)”着一条五彩鲤鱼,具有浓厚的东方绘画风格。

  1889年套色浮雕器皿中期作品

  从那以后,加莱便致力于发明许多新的技术,包括玻璃套色、贴花、绘彩等。其中,最主要的成就当属玻璃套色。这项工艺在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使玻璃作品第一次释放出玻璃材质的内在生命。


  参展的琉璃工艺品

  于是,加莱结合先前的新技术来到了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他共创作并送展了300件琉璃工艺品,斩获多项大奖。此时,步入个人创作生涯巅峰时期的加莱已然轰动了整个世界,意大利毕列斯王妃、罗杰·马克斯和作家普鲁斯特等,都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首肯。

  到了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加莱的作品再一次成为明星。

  一尊缠绕着海藻与贝壳的作品:《手》,具有典型的有机装饰风格,在不透明玻璃与透明玻璃之间求异的相互作用下,手变成了人类自身的象征,就好像人类虽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也处于被自然强大的力量所取代的危险。他刻意破坏了完美的设计,这对于年过五旬而欲将素来坚持的唯美风格做彻底转变的艺术家而言,其挣扎非外人所能理解。

  1900年《手》晚期作品

  加莱也曾把波特莱尔、梅特林克的诗刻在作品上,创造出会“说话”的玻璃。他把诗人比作是最具想象力的设计师,并将创作看成是表诗达意的载体。他花了几年时间,尝试在玻璃上创作油画的效果,让艺术家杨惠姗非常着迷,她一直思考,琉璃的颜色,为什么不可以像画布一样自由?2013年,她发表了“一朵中国琉璃花”,用色彩回应了对加莱的敬意:每一朵花,颜色的渐变更为自由,从色彩到透明的界限也越发随心所欲—一百年过去,加莱的狂热,依然启发着玻璃艺术创作的更高境界。

  2013年杨惠姗的“一朵中国琉璃花”

  新旧交替,潮起潮落,加莱始终在那个位置。至于后人的故事,是快意洒脱,是情意绵绵,还是浩然气魄,都有琉璃在诉说……

  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讲解员汪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