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著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图片来源:百度)
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
1937年德意飞机轰炸下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受到了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
当时的毕加索正收到西班牙的委托,在为1937年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事件传来,毕加索当即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创作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抗议和对死者的哀悼。
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外景
而这一年的毕加索已经年近六旬,当时又正值炎热的夏天,他常常光着脊梁挥汗作画;在创作的头几天里,毕加索就绘制了25幅草图,最后完成的作品高3.49米、长7.76米,刚好撑满了整个画室。
《格尔尼卡》由几组场景和人物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战马,构图夸张的嘴里露出如同短剑一般的舌头,仿佛正在声嘶力竭得呐喊着;马的下方躺着一位手持断剑的男子,他的身躯已经与手中的武器一样残缺不堪;一位妇女从窗口伸出长长的手臂,点燃一盏油灯,似乎想要照亮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画面左侧表情狰狞的头牛也给了人们强烈的画面冲击。
整体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会觉得有些杂乱,而这却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十分一致。整幅画以黑、白、灰三色,有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这是画家对战争的抗议,对人类灾难的同情。
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内展出的《格尔尼卡》
当《格尔尼卡》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互相诉说着他们从画中感受到了“觉醒的力量”。
此后,《格尔尼卡》又在英国、美国等地展出,每到一处参观者都络绎不绝。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然而就在其展出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世界带了空前的灾难,为了更好地保护《格尔尼卡》,经过毕加索本人同意后画作被借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可这一借就是40多年,直到1981年才正式回归西班牙,可惜的是毕加索在1973年4月就与世长辞,没有亲眼见证《格尔尼卡》的回归,也成了他的一大遗憾。
本期讲解员方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