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家族:艺术全球化策略推行者(上)

[2015-01-06]
来源:《艺术商业》2014年12月刊     

  

  2009年5月23日是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博物馆特别举办了一个展览,名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由内向外”(Frank Llyod Wright:From Within Outward)。赖特何许人也?美国著名建筑师、该馆的设计者。此展正是为了向赖特致敬。该馆是一个设计理念非常超前的建筑。当初,这栋造型奇特的“白色大海螺”一经建成,便遭到大量的批评和攻击,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这栋建筑奇怪的风格。有艺术评论员甚至撰文抨击它是“建筑与艺术之间的两败俱伤”。
  其实,赖特设计的建筑形式独具匠心。此建筑的设计风格,与邀请设计者所罗门•古根海姆的现代主义艺术品可谓相得益彰。事实证明,这种建筑形式是最理想的,曾经的批评已经被后世的溢美之词所取代。如今,当人们走进博物馆,沿着螺旋上升的走道一直向上观赏墙上的画作时,再没有人怀疑这座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所罗门邀请赖特设计博物馆的初衷—为他的藏品设计一座全新的“精神殿堂”。
  说起古根海姆家族,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这座古根海姆博物馆,想到安置在这些现代建筑里的现代艺术品,似乎每件艺术品背后都蕴藏着一段精彩故事,讲述了这个从普通人家发展为豪富家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咖啡速溶粉中的发家史
  古根海姆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罗斯柴尔德、威尔顿斯坦等拥有巨额财富的犹太家族一样,古根海姆也是犹太家族。18世纪末,古根海姆家族从欧洲大陆迁往美国,家族史自此发生转折。这次举家搬迁,其实是一个被动的决定。当时,西蒙•古根海姆(Simon Guggenheim)居住在瑞士,以做裁缝为生。由于妻子早逝,西蒙独自抚养1个儿子和5个女儿。当地有一个寡妇叫雷切尔•韦尔,同样独自抚养6个孩子。或许是相互同情,二人决定重组家庭。当时,瑞士视犹太人为劣等民族,不允许他们自由繁衍,因此西蒙与韦尔无法自由婚配。无奈,56岁的西蒙和42岁的韦尔只好带着12个孩子离开瑞士,迁往遥远的美洲大陆。在美国,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西蒙和韦尔重组了家庭。
  初到美国后,由于语言不通和经济拮据,西蒙不能再以裁缝为生,只好带着儿子梅耶(Meyer Guggenheim,1828-1905)走街串巷卖杂货。穷人家的孩子成长得快,梅耶很快就具有了成人的责任感和聪明的头脑。梅耶留意到,在父亲贩卖的杂货里,咖啡是最受人欢迎的。这种咖啡不是有钱人喝的纯正咖啡,而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咖啡速溶粉,简单方便、经济实惠。于是,他多方打听学习,无数次请人实验,终于制作出古根海姆家的咖啡速溶粉,并大受欢迎。梅耶依靠售卖古根海姆咖啡速溶粉获利颇多。 


梅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1828-1905)

  几年后,梅耶又开始涉入香料等其他领域,甚至连刚开始兴起的股票都有所涉及。1870年代,华尔街的股票开始流行,梅耶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并且一再获利。最幸运的一次当属某大型铁路承建公司的案例。19世纪,美国的铁路、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密西西比河与堪萨斯城之间的铁路承建由一家大公司负责。但这家公司却因一次财务危机,使股票价格大幅下滑。当人们纷纷抛售这家公司的股票时,梅耶反向行之,收购了大量该公司的股票。如此一来,如果有人想要控制铁路,只能从梅耶的手中购买股票。梅耶以此净赚23万美元。
  梅耶还在矿业开采上赚得盆满钵满。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经济开发相对较晚。西部的资源尤其是矿山的开发非常密集,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力。梅耶以赌徒的决心和狂热,投入大部分财力用以开采两个矿井—后被证实是百分百的富矿。每天采矿50吨,每吨矿有15盎司的银和60%的铅。单以银来估算,15盎司即意味着每吨矿石有差不多20美元的银,再乘以50,一天即是1000美元。自此,古根海姆家族的财富也像矿井一样源源不绝地喷涌。这个来自欧洲大陆的“劣等民族”终于在新大陆上取得了平等身份,进入了上层社会。


  从商业帝国进入公共事业
  钱越赚越多,梅耶的事业也在不断扩张。他的7个儿子,也帮助其财富版图不断向世界扩张。7个儿子中,丹尼尔(Danie Guggenheim,1856-1930)尤为出众。家族的矿藏事业从北美拓展至南美乃至其他地区,丹尼尔功不可没。他数次往返于墨西哥和纽约之间,在当地购买了两个矿物精炼厂,并说服当地政府准许其投资矿业。最终,丹尼尔得到在墨西哥境内开采一切矿山的权利,当然前提条件是家族能够购买或租下这些矿山。 


丹尼尔•古根海姆(Daniel Guggenheim,1856-1930)

  接着,丹尼尔又将眼光投向阿拉斯加。据调查,丹尼尔确信阿拉斯加布满富藏铜矿的山峰,但偏远的地点和恶劣的环境需要大量投入。丹尼尔很想将这块潜藏巨大财富的地域据为己有,但理性和谨慎让他决定寻找一位合作伙伴。于是,丹尼尔和J.P.摩根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开采阿拉斯加铜矿。当年,铜矿开采就给古根海姆家族带来高达300万美元的巨额利润。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铜、铁等矿物的需求大幅增加,古根海姆家族的财富也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累积。据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战后短短五六年间,古根海姆家族仅从阿拉斯加的铜矿开采中就获利7000多万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年俄国沙皇政府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也不过720万美元而已。
  凭着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商业敏感性,丹尼尔意识到宝石矿物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潜能。于是,他以更大手笔和更快步伐投入其中:从煤、铜、铁到钻石,从玻利维亚、马来半岛、刚果到安哥拉,人们都能看到古根海姆这个名字,它所拥有的财富令多少巨富望尘莫及。据称,丹尼尔在墨西哥出差时身体微恙,也成为《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
  短短三代的数十年间,古根海姆家族从普通的瑞士移民成为美国豪门家族。随着丹尼尔的离去,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由哈里(Harry Frank Guggenheim,1890-1971)担当。当时,家族口已经很多,家族事业涉及的领域也非常之广。因此对于哈里来说,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是财产的维系和处理,一方面则是培养继承人。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哈里煞费脑筋。比起父辈,古根海姆的后人们对财富和商业明显不再热衷,反倒是艺术、文化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一些家族成员的热衷兴趣爱好。为此,哈里经过再三思考,决定把大部分的家族财产分散到不同的基金会中,这样既能有意义地利用家族财产,又能为古根海姆这个姓氏赢得更高声名,还不用缴纳巨额税费。
  哈里以后,古根海姆家族在商业上的辉煌盛世便逐渐陨落。事实上,早在哈里时期,家族的重要产业—矿产和其他地下资源的开发就已不如往昔。20世纪50年代,这个曾经在美国财富排行榜上位居第二,仅次于罗斯柴尔德的富豪家族就从财富排行榜上消失了。与此相反,古根海姆的财富被分散在社会不同的公共事业领域中,遍及慈善机构、基金会、博物馆,数额高达上千亿美元,这对于美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成为极大的推动力量。而这个家族,也因此开创了一个不以物质为衡量标准的全新世界。


  两代人的现代艺术收藏
  梅耶和丹尼尔为家族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即便后辈中缺乏商业经营人才,家族财富也足够后辈过着优越的生活并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艺术收藏。在艺术收藏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不能不提。一个是热爱艺术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Guggenheim,1861-1949),即梅耶的儿子、丹尼尔的弟弟;一个是个性鲜明的女性,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1979),所罗门的侄女。前者创立了古根海姆基金会和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后者积极支持当代艺术家,在威尼斯拥有自己的美术馆。二人对家族艺术收藏和博物馆的发展乃至美国现代艺术都有着重要影响。 


所罗门•古根海姆(Solomon R.Guggenheim,1861-1949) 


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1979)

  所罗门和妻子伊莲娜(Irene Rothschild Guggenheim,1868-1954)均在富裕的家庭中长大,对艺术都倾心热爱,收藏了很多古代大师的作品。来自德国贵族家庭的青年女艺术家瑞贝(Hilla Rebayvon Ehrenwiesen,1890-1967)对所罗门的收藏影响巨大。1929年,在认识瑞贝两年后,所罗门远赴德国与“蓝骑士”的代表人物—欧洲抽象绘画之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见面。二人一见如故。所罗门购买了大量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奠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也成为康定斯基作品最大的藏家。随后,瑞贝协助所罗门购进了克利(Paul Klee,1879-1940)、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德劳内(Robert Delaunay,1885-1941)、雷捷(Fernand Leger,1881-1955)和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1946)等人的作品。

康定斯基作品《几个圆》,古根海姆基金会藏

  随着艺术藏品的增多,所罗门计划建立一个可以收藏、展示艺术品的博物馆。作为所罗门的艺术顾问,瑞贝开始积极筹备。在伊莲娜的提议下,由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和所罗门收藏的现代艺术品风格上遥相呼应,因而成为瑞贝的首选。到了1948年,除了非具象作品以外,博物馆的馆藏已囊括了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当代流派共730件作品,在纽约私人博物馆中一时风头无二。


杜尚作品《火车里忧伤的年轻男子》

  佩吉在20多岁时结识了一些先锋艺术家,如杜尚,并收藏了他的一些作品。与叔叔不尽相同,佩吉的艺术收藏更具前卫之风。当时,20出头的佩吉结识了一些先锋艺术家,如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巴涅(Natalie Barney,1876-1972)和她的同性恋人、美国女艺术家布鲁克斯(Romaine Brooks,1874-197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为了帮助艺术家筹备钱物逃离战区,佩吉每天购买一件艺术品。1938年,佩吉在伦敦开了第一间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商业画廊“Guggenheim Jeune”,收藏主要集中在欧洲超现实主义绘画和美国表现主义作品上。但画廊在第一年就亏损600万英镑,更要命的是佩吉因此与叔叔所罗门结下矛盾。在所罗门看来,艺术收藏是一项公益事业,而佩吉所建立的商业画廊无疑将给古根海姆这个家族姓氏带来金钱的腐蚀,让艺术失掉纯粹性,让家族失掉荣誉。或许这是所罗门对佩吉的误解,或许是佩吉逐渐明白了古根海姆这个姓氏的使命。之后在她再次开办的“本世纪艺术”(The Art of This Century)画廊里,就  只有一个展厅作为商业用途,其他展厅均致力于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学术研究。1948年,佩吉定居威尼斯,买下了位于费尼尔代莱尼大运河旁的维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dei Leoni),它既是住所也用于收藏展览,并命名为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1969年,佩吉立下遗嘱,决定死后把所有收藏的艺术品都捐赠给叔叔创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基金会。10年之后,佩吉去世,其名下所有藏品和场馆都回到古根海姆家族。而佩吉也因为对现代艺术的收藏和赞助,在美国和欧洲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