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马未都在上海观复博物馆“黄金宝 藏”特展开幕式上讲话。观复博物馆可能是中国财务状况最良好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2015年1月14日,《博物馆条例(草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在设立条件、税收优惠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规范。同时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这一条例的通过,无疑更有利的促进我国博物馆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
近年来,大陆博物馆建设是“大干快上”式的,速度极快,数量极多。然而,大陆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告诉《凤凰周刊》记者, 大部分博物馆在决定建造时都缺少理性的考虑,并且在财政上都存在问题。
比起建一座博物馆,如何保持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考验博物馆管理者的智慧。
2014年11月13日,距成都市区20公里外的古镇洛带,一条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街”正式揭牌亮相,当地相关负责人士称,2015年春节前后,将有首批11家博物馆在此集中开业。
据四川当地媒体报道,洛带博物馆街仅是成都打造“博物馆之城”规划的一部分,成都明年将形成“一中心三群落”发展格局,包括一个聚集80家以上民办博物馆的中心,以及安仁古镇、洛带古镇、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三个博物馆聚集群落。
打造“博物馆之城”并非成都特有。近年来,在大陆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各地均掀起了建博物馆的热潮。仅由官方正式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比较知名的城市就包括西安、成都、武汉、昆明、东莞等。
在11月26日刚刚结束的“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截至2013年,在文物行政部门报送备案的博物馆已达416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354家、民办博物馆811家,每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达2万余项,接待观众超过6亿人次,其中,超过2700座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
然而,与大陆博物馆兴建热潮相对应的,则是大量已经开放的博物馆的惨淡经营。只要搜索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即可发现,各地都不断有博物馆倒闭关张,其中不乏业内口碑良好的博物馆。
“大部分博物馆在决定建造时都缺少理性的考虑。”大陆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很多困难在兴建之初未必能看到。在他看来,大陆大部分博物馆在财政上都存在问题,比起建一座博物馆,如何保持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考验博物馆管理者的智慧。
平均每天新开一家博物馆
近年来,大陆博物馆建设是“大干快上”式的,其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2006年,中共出台“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各地博物馆兴建开始提速。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06年,每年新增博物馆4到36家不等。到了2007年、2008年,每年新建博物馆的数量陡增至105家和171家。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将发展文化产业列为重要战略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中,文化成为支柱型产业,博物馆兴建开始“井喷”。仅2009年一年,全国新增博物馆数量就比前一年增加359家,随后的2010年至2011年,每年新增数量也保持在200家左右,2012年和2013年,新建博物馆数量达到了新高潮,分别比前一年增加419家和407家。这意味着,过去五年,平均每一天,大陆都有至少一家新博物馆开门迎客。
根据“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大陆将拥有3500家博物馆。但现在看来,这一数量早已超额完成。截至2013年,已有4165家博物馆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除了数量,各地博物馆在建设规模上也较起了劲,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陆建松了解并向媒体透露,在江浙一带,温州建了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宁波建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无锡现在又建了一个7万多平方米的,比很多省馆都大,而且都是上亿元的巨额投资。
主题重复也是各地博物馆的问题。2014年10月21日,位于北京市区、投资3亿元建成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放。这已是目前大陆除广州、厦门、泉州、哈尔滨、南通等市以外的至少第六家以华侨为主题的博物馆。至于茶、酒、中医药、戏曲、传统物件等博物馆,更是很多城市都有。
很多博物馆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而生的,所以难免出现“奇葩”展品和展览。
2013年7月,作家马伯庸在参观河北省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后,在互联网上发表图文描述馆内各种古怪而低劣的“文物”,令全国网友大跌眼镜。
号称投资5400万元建设、拥有4万件珍贵藏品的冀宝斋,占地60亩,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曾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级科普基地等。与身份不相称的是,其众多展品均为低仿和臆造品。
冀宝斋并非特例,2011年,在南京开放的秦桧博物馆由于为秦桧夫妇打造一座坐姿雕像,并取名为《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歇歇了》,而引发吐槽。一些博物馆的存在和藏品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只建不管”是普遍现象
在大陆民众文化类消费能力提升、各大时尚媒体大谈文化需求分众化的今天,博物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似乎是必然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具有公益机构性质的博物馆,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在全球都属难题,所以看起来,由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和补贴维持,成为唯一的选择。
与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博物馆为私立的现状不同,大陆由官方修建和运营的博物馆是主导。文化部201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大陆国有博物馆比例达80.5%,私人博物馆仅占19.5%。而世界上拥有最多博物馆的美国,私人博物馆比例超过七成。
各种数据显示,包括文化部门、文保部门在内,大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长期不断地通过财政投入为官方博物馆输血。
最近几年,有据可查的来自政府的较大投入,例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6亿元,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十二五”以来, 2011、2012、2013年三年的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
2008年起,由于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国家为此投入专项资金超过80亿元。
2013年,全国实施了222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了6000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的修复工作。安排的中央专项资金达到70亿元。
即便如此,仍未能改变大部分官方博物馆亏损的局面。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几年前曾对媒体透露:北京市博物馆没有一家盈利,即使是观众人数较多的故宫博物院,如果把藏品维护和文物修缮所需资金计算在内的话,最终也要由国家来投入大笔资金。
而在当前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之下,“只建不管”更成为普遍现象,大部分博物馆缺乏整体长期的经营规划,不够理性,根本没有想过建起来以后怎么办。
《人民日报》2010年曾经算过一笔账:通常情况下,一个市级博物馆的投入约在两三亿元,省级博物馆的费用则更高些。一座博物馆的建设,从立项到竣工要用3到5年的时间,再经过半年的布展和试运营,才能正式对外开放。即使博物馆建好了,也还有其他的支出,比如文物的征集、维修、保护,博物馆日常运营开支等。
这意味着,维持一座博物馆,并非一次投入即可,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维持。
官方博物馆尚且如此,更不要提缺少政府资助的私人博物馆了。近年来,不乏有知名企业、社会名人凭借个人兴趣、理想和经济实力的支撑,建起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如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馆、海岩的黄花梨艺术馆等。
对于私人博物馆,政府较少直接划拨资金补贴,而是实行减免租金、税收等优惠政策。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称,各地可利用闲置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为民办博物馆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民办博物馆在接受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等。
开办老北京民俗博物馆“京城老物件陈列室”的合伙人之一王金铭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位于北京市安定门附近的陈列室虽然仅40平方米,但是已被政府相关部门免去租金,而他们的另一处博物馆——中华小吃博物馆,则位于丰台区万丰小吃城里,由小吃城免费提供场地。
纵使如此,博物馆的收入仍无法维持开支。“京城老物件陈列室”由于参观者太少,已改为不定期开放了,若要参观,需提前预约,否则可能要吃闭门羹。
事实上,很多私人博物馆都处于类似的惨淡境地,有的博物馆屈身于小区单元房内,前面展厅,后面住人;有的博物馆则由于人少,长期处于半关闭状态。
1996年建立的全国首家民间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可能是近些年来非常罕有的财务状况良好的民间博物馆之一了。目前为止,馆长马未都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厦门等6个城市建立起或正在建立分馆,全部展品都是马未都在超过30年的时间内收集而来的,几个展馆的年参观人数过百万。
“参观门票50元一位,但是每一位参观者的参观成本是200元,剩下的150元需要博物馆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的其他收入来自提供讲解以及展览场地等服务性收入,以及观复博物馆和他本人的品牌效应,例如参加电视台节目、开办讲座等。正是这三方面加在一起,才令观复博物馆的财务运营实现了良性循环。
不过,观复博物馆在品牌上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因为并没有几个博物馆馆长的名人效应及得上马未都。
应从靠“输血”到靠“制度”
2010年6月,马未都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把自己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交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公布首批接受捐款超过一千万元,均来自个人捐款。
“我认为纳税人的钱不该用来补贴私立博物馆。”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从未收取过来自政府的任何资金,也不希望得到政府的资助。他认为,博物馆不应该单一依靠政府“输血”生存,应该保持独立性,适应市场竞争。
按照规定,基金会的盈利不会做分红,而是全部投入到博物馆中去。马未都说,十几年来,很多当年和观复一起出现的博物馆都关门了。他希望依靠“制度”让自己的博物馆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
虽然博物馆不是企业,属于具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单位,但是经济账也不得不好好算一算。而基金会管理制度,正是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博物馆纷纷推广的制度。
二战以后的日本,曾经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复兴的支柱产业,几次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都有大量新建博物馆出现,然而,当经济陷入停止、经济泡沫破裂之后,仅有1/3的博物馆存活下来。
上世纪90年代起,那些幸存下来的博物馆开始变得理性,独立法人制度得到推广,并尝试交由基金会或专业公司打理。
在美国,博物馆一直在想方设法令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除了政府专项资金,还有基金会、慈善机构捐款,公司、企业财团赞助以及私人投资等。
在运营中,除了门票收入,很多博物馆还靠出售相关纪念品、吸收会员入会缴纳会费、品牌专利转让以及展览接待等方式增加收入。
“如果每年可以定期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就必然会缺少改变的动力。”一位熟悉大陆展览活动情况的文化公司人士说。据他了解,大陆博物馆在管理上问题重重,很多官方博物馆因为可以稳定获得政府“输血”,所以管理理念十分落后,数年甚至数十年没有进步。
该人士认为,一旦“拐棍”被拿走,一大批博物馆必死无疑,但是也只有甩开“拐棍”,真正面对市场竞争,才可能将现代管理制度、经营理念普及推广,最终优胜劣汰出一批经营出色的博物馆。
把博物馆交给专业的基金会或者公司打理,政府和出资人都撤出来,是众多业内人士给大陆博物馆发展开出的“药方”。毕竟,建起一座博物馆容易,如何让它存活下来,才更考验智慧。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4年第37期 总第5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