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海达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研究院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道路上,不断积极探索与实践,并成为国家文物局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苏州博物馆的项目实施方。该项目着重以博物馆的大数据为核心,为管理人员提供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据共享平台以及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管理——以大数据为依据,优化管理
2006年苏博新馆正式对外开放,通过出入口两个工作人员手持PDA对入馆、出馆人数进行统计,得出当日到馆人数、实时在馆人数等重要数据,并通过后台统计报表得出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的参观人数情况,这种传统的统计方式一直保留到现在。当智慧博物馆体系下的客流统计系统功能发布后,智能视频统计到的人数平均每天比人工统计的人数多出四五百人,周末及节假日多出1000多人,通过简单计算,每年累计竟多出20万人之多。为了印证智能客流统计系统的准确性,项目组与苏博工作人员专门挑了一个节假日,三个人拿着计数器到门口进行人工数字核对,从9点到9点40分,三个人分别统计的人数是673、678、681,而智能客流系统统计到的人数是675,准确率达99.9%。经过持续的观察与核对,馆方认为该系统能够满足其对于客流统计的需求,于是替换了沿用多年的传统方式,释放了馆方人力资源。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不仅仅能统计到馆人数,更能有效掌握到馆观众的分布情况。通过智能视频探头的科学部署,将博物馆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如最近在苏博展览的北海之龙临展,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统计出从4月30日至5月31日共计75898人进入过临展厅进行参观,且平均滞留时间为23分钟,这些宝贵的数据为日后的策展提供了有力佐证。
智慧服务——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网上预约机制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然而,现实工作中却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有一次,苏博举办一场音乐会,在活动前5天所有的座席被预约完毕。活动14点开始,13点45分,原来预约的观众签到率不足50%,但本着守信的态度,馆方还要坚持为这批预约观众预留座席,活动当日在馆参观的观众被告知无法参与此次活动。13点55分,现场游客开始向馆方工作人员发难,馆方的工作人员为了维持现场秩序不得不做出妥协,清点剩余座位后对现场观众进行放行。看似这场风波得到了解决,但过了14点,一批预约的观众到达现场,出示预约凭证要求进场。一方面现场的座席已分配给现场观众,另一方面音乐会现场不能让观众随意走动,中途不允许进场,就这样双方的争执一直持续到中场休息时,那批预约迟到的观众才被放行进入报告厅,但必须接受坐在两侧楼梯并保持秩序的要求。项目组与馆方进行了详细讨论,结合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利用“人-系统”对话,减少“人-人”的对话,缓解冲突,在预约系统中建立了一套积分管理信用机制,对用户初始积分、积分奖惩等方面进行规范。预约观众积分管理信用机制将会通过试运行逐步推广到更多对外服务上,优化服务质量,同时对观众行为进行约束,遏制社会失信行为。
未来,馆方许多决策都可以通过对观众做行为分析得以实现,比如了解观众在哪件展品面前停留了多长时间,哪件展品观众最喜欢等等,最终对展品做出适当调整。智慧博物馆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吸纳观众的意见将展陈规划可视化地呈现给观众,收集观众的智慧,并将文创产品的设计交给大众,只有真正贴近观众的博物馆才是智慧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