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博物馆标志征集工作已于7月10日截止,在历时54天的征集期间,共收到来自海内外设计者创作的2825件应征作品。世博馆是国际展览局唯一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以“标志”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世博馆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将贯穿于媒体推介、宣传品、纪念品、推广活动,以及机构和商业合作的所有领域。
海内外设计师“思若涌泉”
自2014年5月18日,世博馆面向全球启动标志征集以来,征集活动不断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和推广,微博推送超17万人次,微信推送近10万人次,世博会博物馆标志征集群吸引了394位成员,并在10个专业设计群发送征集信息,辐射量达5000余人。此外,征集活动的专题网页浏览总量达到了7433585次,平均每天为1360125次,最高峰出现在6月30日。据统计,世博会博物馆标志征集共收到2825件应征作品,作品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及港台地区,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
此次征集活动得到了海内外设计专业人士及广大民众的踊跃参与。广州美院的一位退休老师,手绘了上百个草图,为了适应这次的征集活动,她尝试用电脑完成作品,她表示是征集活动给了她学习的激情,充实了她的生活。一家从事专业创作的设计机构,从征集活动伊始,公司的专业团队就历经了数次头脑风暴,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提交了18个高品质的设计作品,远超出主办方要求的应用设计。
记者了解到,在征集期内,为了给设计者们充足的创作时间,应广大设计者的要求,主办方延迟了10天截稿,这一举动在圈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纷纷表示:“主办方很尊重设计师,好的平台是设计的沃土,有新的思路可以更进一步完善了!”
评委纷纷寄语设计师
德国平面设计大师、奥芬巴赫视觉传达学院院长克劳斯•海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志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融意义于符号的过程,这个符号承载着设计者要讲述的故事,如何生动形象地讲好这个故事,首先要深入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由他来设计本次博物馆的标志,他会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一个视觉性的焦点,然后从这里出发来描述它的本质。当然,每一个案例都是不同的,最终还是要靠想法和创意取胜。克劳斯•海瑟表示:“世博会只是一时的盛会,许多世博建筑物都在世博会结束后被拆除了。我很喜欢这个用世博会博物馆来收集和保存这些世博盛会的精彩瞬间的主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也寄语年轻的设计师:“用心去悟,用脑去做,凭直觉去创造,凭感觉去着色,好作品自己会说话。希望年轻设计师不要放弃梦想,不要放弃追求;热爱设计,把设计当作爱好,享受设计带来的乐趣,快感;同时又能脚踏实地,认真做事;希望年轻设计师相信好的设计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也可以为社会带来价值,为自己的生命带来价值;相信设计师可以用设计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相信设计师可以用设计改变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好好做设计,好好做人,路就会越走越顺。”
期待“会呼吸,有活力的标志”
面对广大设计者的积极参与,主办方唯有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专业评委的指导下,遴选出具有“创新性、可识别性、国际性、前瞻性,及较强的互动性、多元性及延展性,适用于平面、立体和电子媒介等多种传播载体的应用和再创作”特点的标志,来回报设计师的热情。
据悉,主办方本次征集活动设置入选大奖、优胜奖、人气奖和入围奖四类奖项,10月31日揭晓最终入选的作品。为了从众多的作品中“淘”出最符合世博馆“世界之窗,创意之源”的品牌定位的作品,评审工作即将启动。初评选出50件入围作品。秉承世博馆始终坚持“开门办馆”的宗旨,7月17日-30日将在网络公示50件入围作品,充分听取民众意见,呼声最高的作品将获得网络人气奖。
“会呼吸,有活力的标志”是此次征集活动的目标。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绣华表示:“‘会呼吸、有活力’体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标志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静止的符号或图形,更可以是综合了声音、图像、动画多媒体效果,标志有了时间性和交互性。‘会呼吸、有活力’在未来也可以体现在受众可以利用网络设计的互动技术,让标志能够与人‘交流’起来, 以互动的形式传播展现。”这样的阐述也将充分体现世博馆“世界之窗,创意之源”的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