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弘博说我们来聊聊奥运主题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其实不仅是奥运会,亚运、青奥、世博也都有建博物馆,那这类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它们的现状如何,是否在赛事结束后真的能完整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的使命呢?弘博君以奥运主题博物馆为例带您看看这类博物馆的现状。
后奥运时代博物馆的利用情况
建设一座奥运博物馆,就能够弥补亿万人民对未能亲临奥运现场的遗憾;便于奥运文物的全面长期保存;全面系统总结奥运经验;以“后奥运时代”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是08年奥运会结束后建立奥运博物馆的意义,如今七年过去了,奥运博物馆也在12年开馆,那么奥运博物馆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呢?
由于北京奥运博物馆并没有官网,弘博君拼了命也只能找到关于它现状的一点点情报,关于它的两条最新新闻一是:15年6月以“墨舞冰雪•助力冬奥”为主题的王次仲故里全国书法笔会作品展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开幕, 巨幅书法作品和其他助力申办冬奥的书法作品将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展出至6月21日。
第二条是:15年7月10日,《京冀冬乐图》大型国画长卷创作活动之《京冀冬乐图》长卷暨“冬乐照片”赠予仪式在北京奥运博物馆举行。承载着北京、张家口两地人民申办冬奥殷切期盼的国画长卷被正式赠予冬奥申委,一并赠予的还有《北京青年报》为长卷创作征集“画中人”而精选的2200余张“冬乐照片”。
弘博君:保存和展示奥运的记忆,促进北京文博产业的发展,但是奥运热过后又会有多少人还在乎这份记忆呢,如果他不能持续吸引到足够的关注促进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搭冬奥会的顺风车或许是一时之计,但是一个博物馆不能用自己的特色持续吸引关注的话注定是走不远的。
美国奥运艺术博物馆
美国奥运艺术博物馆就在2011年关闭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家博物馆不得不出售掉全部藏品。
英国也在2012年奥运会结束之后计划建设奥林匹克博物馆。其目的一方面是要保存奥运会“永久性遗产”,另一方面则是要纪念伦敦成为世界上唯一举办过三届奥运会的城市。
英国奥林匹克协会主席科林-莫尼汉表示,英国奥林匹克协会将着力吸引奥运会赞助商投资前三年修建和运营博物馆总计1600万美元的开支,这家位于伦敦东部的奥林匹克公园场馆于2014年开馆。
然而这家博物馆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后奥运时代博物馆如何建立和生存下去确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
但是国外也有值得学习的例子那就是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洛桑是瑞士沃州的首府。这里是国际奥委会所在地,而比奥委会更有名的则是奥林匹克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感受“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魅力。
一波三折的筹建经历
自国际奥委会落户瑞士洛桑伊始,“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开始筹建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博物馆。按照设想,奥林匹克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体育博物馆,还要将体育运动、艺术和文化融为一体,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以体育运动促进世界和平、友谊、公正与安全。
由于历史原因,最初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非常狭小,收藏也非常有限。1922年,博物馆被安置在一座18世纪的城堡中,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并在1970年关闭。此后,洛桑政府为奥林匹克博物馆找到一个临时展览地,举办了大量展览和活动。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收藏品越来越丰富,修建一座现代化奥林匹克博物馆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8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巴登会议上确立的优先工作之一就是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奥林匹克博物馆。萨马兰奇在《奥林匹克回忆》一书中写道:“我需要的是一块宽阔的空地,面对湖泊,就像一个小的‘地中海’。”1988年,奥林匹克博物馆在洛桑靠近湖区的乌栖区动工兴建,与国际奥委会总部相距几公里。
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
1993年6月23日,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了不影响湖畔整体建筑特色,坐落于湖畔山坡上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没有建成高楼大厦,而是一座五层的建筑,其中三层在地下。博物馆呈方形,线条简洁、明快。
博物馆正门两侧是两排来自希腊塔索斯岛的大理石陶立安石柱,使人仿佛来到古希腊神殿,联想到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庙的残柱,追思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永恒性以及它的高尚与辉煌。八根石柱上刻着历届冬夏奥运会主办地和历届奥委会主席的名字,“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后已被刻在石柱上。
刻有主办地的石柱
最权威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奥林匹克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权威、最全面的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体育运动研究和资料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奥委会的记忆库,在此可以查询到最详尽的历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所有运动员的资料和成绩。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处理数以千计的原始资料,如物品、手抄本、书籍、图片、影视资料,以提供给研究人士和机构使用。
位于博物馆底层的奥林匹克图书馆收藏着从国际奥委会创立至今最详尽的资料,有1.8万种著作和250种杂志。在图片和音像部的档案中,还保存了1.75万个小时的电影资料和40万张图片资料。此外,博物馆内收藏着众多价值连城的古奥运会文物,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奥运邮票展览厅,展出1.2万件世界各国发行的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邮票和首日封等,其中不乏孤本。
博物馆内还展出了许多中国运动员的用品和奖章。1999年6月,博物馆举办了“文明与传统——中国体育5000年”体育文物展览,展出中国体育博物馆以及世界上各收藏机构收藏的1150件珍贵的体育文物,展示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古代体育文化。
弘博君:既然国外博物馆可以收藏中国的奥运文物,中国同样可以积极与其它博物馆交流,利用多样的文化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而不仅仅将自己局限于北京奥运会。文物的无国界交流正是普通观众最乐意看到的。
互联网与博物馆的发展
面对如此众多的奥运博物馆的截然不同的现状,我们不禁要回顾一下建立奥运博物馆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为了保存那份独一无二的珍贵记忆亦或是传承那份宝贵的奥运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这不禁让我们质疑奥运博物馆是否有设立的必要,尽管大多人都在博物馆建立前认为博物馆或者纪念馆是必要的。
中国民间奥运博物馆&华夏世博馆长执行董事黄耀波在夏季O2O大会的创客峰会上,进行了《浅析主题文化博物馆体验馆借力O2O登陆资本市场》的主题演讲,或许从他的演讲中我们能找到奥运博物馆的前进方向。
黄耀波
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平台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今天要点燃的是奥林匹克,速度与激情的时代。现在O2O非常的火热,怎样借助O2O的力量传递个人的梦想,中国的梦想成为一个主题。
通过奥运会主题做一个切入点,我们参与到跟鸟巢、水立方,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相关机构的合作,成立了博物馆、美食馆,我们博物馆到台湾参展文创博览会。奥运是一个切入点,依托国家文物局相关的行业协会、机构参与建设这个平台。
文化是连接不同群体机构的纽带
O2O模式是线上、线下互动,也有现场磁场吸引力的作用。一个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磁场,有很多的专家,业内人士,企事业单位领导到我们博物馆交流互动,他们的签名品就是我们一件一件的收藏品,这叫收藏历史,见证未来。通过博物馆、美食馆这样一个平台,对接了很多机构和个人,称之为奥林匹克大家庭。
博物馆除了有展览展示的功能以外,它还是人物的交流平台。鸟巢15000平米里面,准备用鸟巢这个平台,打造中国版的星光大道,吸引中外影视明星进行互动交流,进行读书会的分享。水立方APEC红地毯,准备在周边做出主题文化收藏。
我们希望做成世界遗产的品牌,通过这些业务模式来拓展市场。我们把博物馆的收藏品分为几个类别,孤品类、展销出售类、收藏类。我们会构建主题的体验馆,一个小时在一个区域里面同时体验很多个运动项目,也会有一些知识讲解和教练教学。
背景介绍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推广效果可查,每笔交易可跟踪。
O2O的概念对于博物馆来说或许很新鲜,但是互联网本身对于博物馆来说并不陌生,当年北京申奥的亮点之一就是虚拟奥运博物馆,当时设想建成后的虚拟奥运博物馆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跨越时空的限制, 展现奥运历史文物, 引领我们重温奥运英雄的光辉业绩, 同时广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介绍多元化背景下奥运历史和发展的平台”。在这个虚拟博物馆中,将会展示北京2008奥运会、古代奥运会、现代奥运会以及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相关资料,让全球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北京奥运会,能够通过互联网看到历届奥运会举办的情景、可以回放精彩比赛、可以在北京2008奥运场馆虚拟漫游、可以观看虚拟奥运艺术作品展示,甚至可以模拟和奥运运动员们同场竞技。
设想很好,但是现在却看不到虚拟奥运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可是虚拟博物馆这个概念却已经深入人心,不论是博物馆官网还是微信平台都能看到虚拟博物馆的身影,这也为奥运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借鉴,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奥运的历史和文化。
弘博评:
博物馆同样也是一个各国文化交流的地方,北京奥运博物馆,伦敦奥运博物馆,还有未来的东京奥运博物馆,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烙印,但是每个国家也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求同存异才是未来奥运博物馆甚至所有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无论是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还是青奥会,亚运会,每个主办国无疑都凝聚了自己最大的精力去筹备,保存这份记忆对于奥运精神的传递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失去了奥运的光环,这些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究竟该如何生存下去,也是博物馆人,体育界人士,文化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博物馆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不能忘记博物馆服务于公众,为了社会发展的使命,万万不能让博物馆变成一个谋利的工具。也希望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中国国际赛事主题博物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