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博物馆的理由

[2016-08-31]
来源:人民政协网     

  近日,设计互联旗下V&A展馆主管孟露夏(Luisa E. Mengoni)受邀做客主持招商蛇口旗下南海会与设计互联共同主办的“馆长下午茶”活动,向南海会的会员们介绍了V&A的历史、馆藏、特展、策展理念、教育项目,以及V&A如何与支持设计互联文化运营。现选摘讲座精彩内容,让你秒懂V&A的内涵与魅力,还有一座城市需要博物馆的理由。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V&A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展厅©V&A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继英国在水晶宫举办全球首届世博会(1851年)后,由维多利亚女王与艾伯特亲王发起并成立于1852年,初选馆址由水晶宫改建而成。当时,整个欧洲的设计业最重要的发生地不在英国、而在欧洲大陆。因而,V&A成立的主要原因是:维多利亚女王认为,创立一座拥有大量精美的艺术与设计馆藏的博物馆,可以推动英国的制造业及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使英国成为欧洲制造与设计行业的引领者。除此之外,19世纪中叶,公共教育的概念出现不久,英国非常重视教育,以及如何在教育中推动艺术、设计及创意的发展,并为手工艺人、设计师及制造商提供学习机会与灵感启发;而通过成立一座公共的文化设计机构对此将很有帮助。第三个重要原因,则是提升当时人们的品味,通过艺术与设计来重塑人们的美学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如今,V&A来到中国与招商蛇口合作,支持设计互联的非盈利文化运营,其初衷与上述三个原因非常相似。正是因为21世纪初的中国,同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产业革新、公民教育与美学生活这三个方面有着同样的诉求。对当代的博物馆与文化机构而言,其社会参与性越来越高,因而所探讨的问题也逐渐超越美学与品味的范畴,更积极地深入可持续性等全球化的社会议题。

  V&A在英国共有三处馆址,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位于南肯辛顿的主馆,除此之外还有两处:一处是原来的纺织工人中心,这里汇聚了大量的纺织及布料展陈;另一处是在伦敦北部的儿童博物馆。

  V&A的机构使命是向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推广设计的研究与欣赏,以此丰富人们的生活。V&A馆藏丰富,逾250万件,时间跨度长,因此其中多个展厅都按年代划分,比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展厅。作为一个意大利人,我可以相当自信地说,这个展厅是意大利境外、欧洲境内、有关文艺复兴最重要也是最优秀的一个展厅。

  除此之外,V&A还有很多专注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展厅,比如专门呈现中东艺术的贾米尔展厅(Jameel Gallery)。事实上,V&A有很多展厅都是阶段性地翻新、扩建并向公众开放,比如这个展厅就是在拿到了新的捐资之后重新整修,在2006年才正式开放的。这些翻修工作隶属于V&A野心勃勃的整体长期规划“Future Plan”。贾米尔展厅内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张16世纪伊朗的手工织毯。

  V&A的中国展厅则是由来自香港的华人收藏家徐展堂(T. T. Tsui)于1991年全资捐助建立的,是全欧洲乃至全世界唯一一个以中英文介绍及展陈相关作品的展厅。有关这个展厅另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则是它的展陈方式:通常情况下,文物展陈都会以年代或材质分类展示,但这个展厅早在90年代初就采用了一种十分当代的展陈方式——即围绕主题策划展陈线索和脉络:比如葬礼、宫廷、信仰、日常、饮食、收藏等等。此外,V&A开创性地采用了“展中展”的形式:即在展厅内设置了一个临时展厅,不定期更换当代作品展出。比如这一围绕景德镇策划的展中展,当时的展览不仅展出了在景德镇工作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第一次在欧洲展出了在景德镇工作的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来自日本和英国的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打破了一种单纯以政治边界来界定中国的视角,而是将中国转化成充满启发和灵感的地域。

  今年年初才开放的欧洲展厅囊括了欧洲17世纪至19世纪初有关欧洲艺术与设计的展品。同时,该展厅也关注了同一时期在欧洲的中国艺术创作,这一对中国的特别关注在诸多欧洲博物馆中也算相当罕见。

  除了以年代做区分的展厅,我们亦有按材料和形制区分的展厅,比如珠宝、陶瓷展厅(我以前就是在V&A陶瓷展厅工作)。与此同时,V&A还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摄影馆藏。除了展示藏品,我们也会邀请一些知名或新兴的艺术家进行委托创作,为展厅增添新的活力,比如著名陶瓷艺术家Edmund de Waal曾受邀为陶瓷展厅的天花板定制一件新的作品。当然,V&A每年也会采购新的馆藏,比如今年收藏了一件来自上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建华的大型“墨滴状”陶瓷装置作品。

  V&A每年新增馆藏跨越绘画、陶瓷和玻璃等不同的形制和材料。在这里顺带推荐一下上海的玻璃博物馆,它是一座以玻璃作为媒介不断探索并支持艺术尝试和实践的博物馆。

  V&A是一座与当代联系非常紧密的博物馆,因而它的收藏策略也与当下紧密相关,这一策略叫作“快速反应收藏”,V&A希望通过收藏来反应当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并且通过收藏和展示藏品来提醒人们正在经历的变化及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例如V&A收藏过第一把3D打印的手枪,甚至还有深圳的中学校服,通过收藏这些物件来提醒人们有意识地觉察我们当下的生活。

  V&A每年会举办3个大型展览,20个左右的小型展览,2015年的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展是V&A历年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46万名观众),这一展览在时尚界、流行文化界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无与伦比的,有大批明星前去观展。另一个非常成功且有大批观众参观的展览则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回顾展。此外,V&A经常策划一些临时展览,其中不少会与中国息息相关,例如2005年的“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和录像 ”,2008年的“创意中国”(深圳是当时三个重点展示的主题城市之一),2013-2014年的跨年展“中国绘画的杰作”则回顾了唐代至清代的中国书画名家名作。

  V&A也会关注流行文化,并策划类似“洛丽塔”(2012年)这样的展览,展览本身规模不大,在日本展厅只展出了10件有关洛丽塔主题的服装,但这个展览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洛丽塔”,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

  博物馆除了组织展览展示之外,也肩负着公共教育的使命,持续举办各类工作坊、讲座、研讨会、导览和为一些刚刚步入行业的设计师开设的课程等,教育部的35位同事每年负责开展百余场公教项目。

  V&A还是每年伦敦设计节的主展馆,在每届设计节期间,V&A的许多展厅都会被用于种种项目的展示。比如2014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V&A露天庭院中的装置作品,还有Fashion in Motion系列走秀与新装发布活动(2008年,中国设计师马可的品牌“无用”在此作了新品发布会)。今年的伦敦设计节也即将于9月17日至11月30日期间在伦敦举行,届时V&A中国展馆将展出展览“不为人知的设计行为”(UAoD)。

  V&A的展馆空间还会经常被用来举办激发社区活力的公共活动,例如中国新年的庆典活动。如许多优秀的欧洲博物馆一样,V&A的餐厅和咖啡厅也非常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空间是由英国著名的纹案设计师与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装饰设计的。

  V&A具备出版资质,基于馆藏和展览,相关团队也参与研究和出版工作,比如孟露夏本人参与编著的《中国外销瓷》一书。

  近年来,V&A非常重视海外项目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选择在中国与招商蛇口合作的一项重要动因。巡展也是V&A扩展国际联结的关键媒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V&A的展览曾巡回至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过去三年来,24个V&A的展览巡回到20个国家的59座场馆,共吸引了450万观众。V&A已在中国举办过多次展览,合作机构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和位于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印度宫廷的辉煌”特展彰显了V&A对外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以此为例,中西文化交流不仅只是在中国展示西方文化、或在西方展示中国文化,而可以通过V&A对印度文化的研究,将这一在中国较少受到关注的文化带给中国观众。

  V&A与招商蛇口的合作史无前例。支持设计互联非盈利文化部分的运营,对于V&A而言,是其全球战略及与中国互动的全新探索。几十年来,V&A持续迎对当代社会议题,通过公共项目为全球广大观众提供进入并享受设计世界的通道。我们希望助力于设计互联——一座诞生于21世纪的新型文化平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