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云,"少不入蜀",表示蓉城生活太安逸,会让人沉迷其中,不再追求更多。虽然确实有九寨沟、熊猫宝宝坐镇,毕竟不如兵马俑、西湖、园林那般美名远扬,但众人还是对此趋之若鹜。此次入蜀,虽未彻底解开谜团,但从一个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的工作成果,似乎可以看出些什么。
身处于博博会琳琅满目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丛林,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的展区显得那么平易近人,一进门便是成都文化地标地图,直观地告诉你成都有哪些可以去的地方,不错,这就是针对游客的成都文化地标动态体验项目,旁边桌上小巧玲珑的卡通折纸娃娃吸引了一批童心未泯的成人观众,这些都是信息中心为普通公众提供的互动体验服务……随即,弘博网采访了成都文物信息中心科研所所长付强,听他介绍如何定位信息中心在成都公众服务方面的角色,希望对其他文博同仁有些许借鉴。
小娃娃,喜欢的拿走不谢,千万别误会,这个真人不是弘博小编,你可以把自己的face放上去哦。可能就因为这样,它们当时吸粉无数。
现场解说的文物信息中心科研所所长付强
弘博网(以下简称"弘"):
看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的成果展,感觉业务非常庞大,不仅有看似应属博物馆范畴的文物360度无死角观看,还有虚拟展览、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和大遗址保护,更有不少能够直接服务公众的项目。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成立并没有多长时间,是如何规划并实施这些工作的?付强(以下简称付):
付强(以下简称"付"):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成立于2011年,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梳理、整合成都文化文物各类信息数据,从基础工作做起,同时着眼于挖掘这些数据资源在行业管理、文物保护和公众服务方面的价值,继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有步骤地推进各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提升行业数据资源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并且用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经过近五年的积淀与实施,我们在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服务机制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调查与研究、文化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规划、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展陈设计、文物工程监理、国际国内培训、规划方案编制等两百余项各类项目。
弘:
在行外人看来,感觉文物信息中心应该是服务文博行业的定位,和公众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但看到不少公众服务项目,比如成都文化地标VR、AR动态体验,您如何定位科研所在公众服务提供方面扮演的角色,像文化地标动态体验这个项目,有计划与当地旅游系统合作,为外地游客提供成都的深入文化游吗?
付:
在当前生活中,信息技术确实给公众生活带来很多便捷之处,而信息中心规划着成都市整体的文化文物信息发展。信息化不是目的是手段,我们刚好掌握着资源和技术,所以实施了不少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项目,希望借助高新科技,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更好地走近公众,来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在公众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这也决定了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成都文化地标的一期项目,我们以"唤醒记忆,承载历史"为主题,重点选择了涵盖成都从古蜀时期到民国的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遗址等104处,打破以往简单竖立标牌的惯例,除传统的文字内容展示外,通过更富特色的形式设计,最大程度结合新媒体和高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街区变得更易接近。外地游客可以在参观之前,访问线上成果展示平台,制定大致的参观攻略,这是现在的自助游基本程序嘛。到成都后应用平台的手机APP版进行导览,离开时还可以购买数字地图、魔幻明信片和3D眼镜,把成都的标志性文化景点带回家留作留念,时而回味,也可以与家人朋友分享,以后带着朋友家人一起来。
当前,我们还没有与旅游系统合作,但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未来还将拓展到更多领域,包括旅游、交通、教育、餐饮、娱乐等,实现全方位一体化,为本地居民以及来学习、旅游、工作的人提供具有成都本土特色的服务。
弘:
您刚才说了,数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数字化涉及各个领域,不少人提倡用它为教育服务,我也看到了成都文物信息中心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青青锦点,但是听闻您在青青锦点之外,计划为教师提供专项服务,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付:
青青锦点是我们专门从青少年视角进一步策划设计打造的全新成都数字文化文物平台,这也是我们在文化文物信息平台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惠及服务于不同年龄层群众所作出的尝试。青少年的心智特点、教育方式、生活状态等内容都是在设计专项服务时所要考虑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步在线上开展各类教育和服务功能,线下实现应用开发和运营推广,以此来开展进校园、进博物馆的一系列活动。
教育性、互动性、娱乐性一直是我们这个项目开展的准则,我认为这也同样可以应用到教师这个大团体当中。教师是系统中为青少年提供文博教育的主要教育信息来源之一,也是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素养和知识的平台。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这种方便、快捷、直达人心的信息传播媒介来开展文博数字化课堂,将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和最新的信息化成果向青少年群体进行全面展示和快速传播,同时还能有效补充和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
弘:
成都文物信息中心的众多公众服务项目很有实际意义,当前的社会效益如何?是否有专门的推广计划,让项目成果付诸实践?
付:
社会效益可以说还在观察阶段吧,但我认为社会效益是跟随好内容而来的,我们在内容上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比如最开始锦点网平台展示的互动性比较弱,这样公众的参与性和参与度就比较低,我们就思考增强平台的互动性。
当前,成都市文广新局正在积极筹备建设公共文化综合数据库,也就是智慧文化基础数据库群,计划构建一个涵盖成都海量文化大数据的成都公共文化数据(云计算)中心,以此实现资源集中管理与服务共享。这样,公众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设备浏览检索。这个项目,从产品发布到产品展示,从数据管理到数据分析都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我们的科研团队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关于公众服务项目推广的问题,我们还是结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进行"两步走"。像地铁电视、户外大屏上的广告宣传推广,以及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等纸媒、大成网和新浪网等网媒以及我们自己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锦点、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如今,锦点自2015年上线至今总访问量已达135万,我们印制的成都文博地图也放置在成都的各个旅游景点赠阅,深受游客的喜爱。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主要是通过自媒体的运营来得以实现,大型品牌文化活动与市民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弘:
成都文物信息中心展区内有一些独特的数字文创产品很吸引眼球,比如那个卡通折叠娃娃,很招人喜欢。请问您发展数字文创的目的是什么,其定位和普通博物馆文创有什么区别吗?
付: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源,中心通过数字手段采集了我市各博物馆大量的文物数据,但这些珍贵数据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其实一直是行业内待解的难题,通过分析对比后,我们认为数字文创产品是一条较好的途径,这也是受故宫进行的藏品数字化与文创开发的启发。我们认识到只有把优质版权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共同对接优质丰富的产业资源,开发出优秀文创产品。
中心是从全市文博行业的层面策划和设计数字文创产品,与普通博物馆有较大差别。当然,我们的重点还是体现在数字化上,比方说刚才提到的青青锦点,我们项目的开发不能只是让青少年被动的接受文博教育,所以在线下我们还开展了以青少年视角制作、加工、创作一批包括三维文物、虚拟场景、动漫视频、互动娱乐等在内的数字化作品。这种带有成都文化特色的数字化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它将带动更多文创产业的发展。
弘:
当前公众服务项目成果已经比较明显了,请问未来有更多计划吗?
付: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文博行业智慧化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初当前公众服务项目成果已经比较明显了,请问未来有更多计划吗?步形成成都智慧博物馆群整体框架,形成相关技术及实施标准规范,助力各博物馆全面提升业务管理、文物保护、公众服务和市场运营能力,共同打造形成我市智慧博物馆体系(智慧博物馆群)并融入成都智慧城市体系。智慧博物馆、智慧城市对于公众来说,都是更好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