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文化遗产视野中的博物馆个性化、博物馆管理和运行机制、博物馆内部职能和业务建设等几个层面,讨论法国博物馆给我们提供的借鉴。
文化遗产视野中的博物馆
1、古建再利用的博物馆化
古迹建筑再利用运动开始于文艺复兴的14世纪,建筑大师米开朗基罗就曾将罗马时期的浴场再利用为"教堂"。进入现代社会,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因为保存而再利用为博物馆,是文化资产得以延续使用的方式之一。
在我们赴法培训班所开展座谈和参观的众多博物馆中,大多是以古建为媒介,藉由博物馆的空间机能使用展现老建筑的新生命。
卢浮宫
比如众所周知的卢浮宫由皇宫而改造,奥赛博物馆由火车站改建,小皇宫美术馆、法国国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之城由万国博览会建筑、巴黎历史博物馆由私人会馆、马赛地中海考古博物馆由救济院、马赛地区中心库房由旧烟厂等改造而来。
利用已有文物古建作为博物馆馆舍建筑,也成为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通例。将古迹建筑博物馆化能够为城市社会民众带来更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加其尊重、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法国古建博物馆化与中国古建博物馆化所共同遭遇的问题。早在民国年间,博物馆学者曾昭燏曾对欧洲各国"喜利用旧日皇宫或其他有历史价值之建筑以为博物馆"进行了分析,指出西方的古建再利用对于博物馆功能实现所存在的阻障。
在我们此行所参访的博物馆中,在相对宏伟庞大的万国博览会(如巴黎市立美术馆、法国国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之城)、皇宫建筑(卢浮宫)、火车站(奥赛博物馆)上所建设的博物馆,相对在展陈容积和设施上安排较为从容。
但即使如此,如卢浮宫这样的博物馆,也是到20世纪80年代运用了贝聿铭先生的改造,才得以最终形成现代博物馆的格局。在我们参访凡尔赛宫博物馆、枫丹白露宫博物馆、巴黎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过程中,也发现法国历史住宅建筑的纵格式房间格局,直接影响了展览的安排,在通行设计上指向性不明晰。尤其是并不以原状陈列为主的巴黎历史博物馆,其小房间的切割与回环,的确影响了游客们参观的连贯感和确定性。
而且,在室内空间的局狭下,经常出现主题类似的油画体裁的同类藏品反复堆砌,易令游客厌倦而心生烦躁。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法国历史建筑格局的特性,也恰恰为法国博物馆构建了独特的性格,我想每一个参观者都不会忘记法国博物馆为我们呈现的那种精巧、华丽的建筑印象和梦幻、迷离的历史感。
反观中国,即使如北京,依托古建的博物馆也占据了相当的数量,因此其所遭遇的利弊可能是共通的。在我们共同习惯于古建博物馆化的前提下,从法国的案例来看,关键性的问题或许在于,如何在保护古建的外观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进行博物馆性质的"再利用",用改造、再循环、环境重塑及可适性再利用等多种形式,塑造出独特的博物馆情境。
2、博物馆个性化塑造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以"千馆一面"为表征的个性化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法国在博物馆藏品个性的塑造上有一定特色。比如法国国家文化部管理的几大博物馆中,卢浮宫重点展示了古埃及、罗马时期及1848年以前的绘画,而从1848年到1914年间的绘画、雕塑、家具和摄影作品,则重点由奥赛博物馆来展出。吉美博物馆源于个人收藏家的藏品原本类型区域多样,但在1945年卢浮宫将亚洲艺术藏品拨付吉美,吉美将希腊、罗马藏品转给卢浮宫,从而使吉美博物馆实现转型,成为以东亚文物为特色的法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此外,法国国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之城对于建筑标本的展示、巴黎历史博物馆对于收藏城市历史的重视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目前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都渴望在馆藏上表现出艺术品类上瓷器、书画、青铜等大项的贵重和周全,在年代上具有从先秦至清末民国的"小而全",在建馆的特色和展示上呈现出重复性的情况。
在中国的博物馆特性的呈现方式上,较多表现在作为地标的馆舍和建筑层面,而在馆藏的独特性、展览和社会教育的体验模式上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和创新。
心灵,会选择它的社群。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特色,有其特定的群体。比如法国国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之城,虽然收藏的是建筑构件标本,但仍然有学者和学生们来这里临摹、冥思。
因此,在博物馆的职能表现上,应考虑如何达到馆藏与建筑的平衡和有机结合,塑造自己的特性。这也是法国博物馆之行给我们的启发之一。
3、藏品是记录人类文化的标本
中国的文物概念,经过明代"古董"概念的逐步形成期,到各式古玩杂项的流行,以及具有学术指向的金石学高峰熏陶,并于近现代结合考古学影响,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主要范畴。
艺术性和历史性是判断器物是否为文物的核心标准。在法国,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巴黎历史博物馆馆长对于博物馆应该收藏当代之物的建议。博寇(G.ELLis Burcaw)也认为,今日不断进步的博物馆应该接受这样的理念,即"为明日世界收藏今日世界之物合情合理"。
实际上包括首都博物馆在内的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努力。
此外,法国国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之城是一座研究机构,它附属的博物馆陈列了大量建筑构件、雕塑、壁画的复制品,其原状复原之精确完美令人赞叹。正是这些复制品的存在,才能够以之为凭据修复法国一些在一战中毁坏的建筑遗产原貌。
据该馆Corinne Bélier女士介绍,欧洲别的国家与他们的做法不同,将复制品放到遗产原址上,而法国博物馆收藏的是真实的历史构件。这种做法的反差颇值得玩味,里面蕴藏着对于博物馆藏品"真实性"问题的讨论,甚至还会令人联想起国际文物归还的问题。
囿于学力和篇幅,在这里只讨论参观学习对于我们认识博物馆藏品内涵的启发,也就是说,博物馆的藏品既是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之文物,同时也是记录人类文化的"标本"。无论时代与出身,每一件藏品都应是一个具体的信息点,又是一个能引发联想的信息源。
法国公立博物馆管理和运行机制
在法国博物馆发展史上,中央集权的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驱策角色,再配合公务员的特殊制度,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事业管理体制上,法国对本国的博物馆实施直接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法国设置主管全国博物馆事业的文化及通信部,其下设法国博物馆管理局。地方文化事务管理局则负责管理地方各级博物馆,并负责执行国家和文化部的相关政策。法国各级文化部门对各所属地方博物馆行使监护权,具体通过任命馆长、藏品注册、监察、财政补贴、科技援助等方式来执行。其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直接的财政拨款。在人员管理机制上,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
笔者此行所考察学习的博物馆中,有隶属于国家文化部门的卢浮宫、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有隶属于罗讷-阿尔卑斯大区的里昂汇流博物馆,也有隶属于省级(罗讷省)文化部门的里昂高卢罗马博物馆,还有隶属于巴黎市政府博物馆部的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巴黎市立美术馆,隶属于马赛市政府博物馆部的地中海考古博物馆等,我们得以相对系统地考察了法国的公立博物馆体系。
这种政府主导的博物馆发展模式与我国类似。但是,在当代文化市场和博物馆体系中,政府、市场和博物馆主体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发展的基本形态。虽然都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但法国政府具体管理的范畴和参与度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政府、博物馆、社会不同的职能表现和角色定位仍有相当的借鉴性。
1、政府主管部门行政职权的集中与统筹
在博物馆公共服务供给中,这种集中和统筹的表现,不仅仅是指我们所熟知的通过招标采购等形式,将部分博物馆的附属性业务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市场去行使,也是指这种附属性业务的统一管理。
比如在马赛市属的10家博物馆类文化机构中,安全保卫工作由文化主管部门统一招投标进行管理,甚至文物的维护也有相关的统一维护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市政府、马赛市政府都设置了统一的文物库房,供各博物馆存放馆藏文物。
这种工作上的统筹管理,主要集中在行政业务和附属性的业务领域,由政府部门统一安排。这样做的好处主要表现在:首先,博物馆馆长和专业人员能够对于博物馆的展览和业务发展有决定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保管、研究与展览、社教工作的专业化建设中。其次,这种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统筹。比如巴黎市属的小皇宫博物馆的收入较好,在市属博物馆体系中,其资金可以被调配接济其他博物馆,相对避免了各馆软硬件方面的不对等,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
2、部分专业认证和从业资格认证由国家有关部门管理
比如在培训方面,据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BrunoJ a c o m y 先生介绍,在专业职位的晋升方面,相关人员需在国立文化遗产学院学习一年半,才能申请高级职位。法国卢浮宫学院教授玛丽•克莱贺提•欧尼尔(Marie-Clarte O'Neill)女士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法国博物馆配合公务员的特殊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博物馆是一种特别的公共服务机构。在这个相关技术日新月异的行业里,跟随着有时已经落伍的资深同事"边做边学"的模仿式培训是远远不足的,法国文化部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资产研究员"职系公务员设定专门的培训课程。文化资产研究员在录用之后、就职之前都必须接受数月至数年的培训,为其将要担当的重大责任做好准备。法国政府对于博物馆新进人员的训练和在职训练相当重视,指定了专门机构为各种类别的博物馆人员提供不同程度且多样化的培训课程。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法方的介绍,面对博物馆的迅速现代化而产生的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对于大部分法国博物馆来说,自身并不设立专门的修复人员,文物的修复工作一般需要招标外包,只有通过国家资格鉴定的修复员才能对公共收藏品进行修复,而成为文物修复员,需要接受国家指定的学院培训。但文物修复员与博物馆的关系,则通常只有短期约聘的工作关系,论件计酬。欧尼尔女士在文章中亦指出,这种文物修复员和各博物馆的临时性关系,忽略了对修复员的身份保障的重要性。
3、博物馆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国家不断增加的拨款为博物馆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但亦造成其经费来源过于依赖政府的问题。
法国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企业和个人对文化事业捐赠享有税收减免优惠的法律,为博物馆在文物的征集和利用方面,吸引社会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巴黎市历史博物馆等的文物征集,都得到了博物馆之友和广大民众的支持。
同时,政府也赋予博物馆一定的经费自主权。经费自主的渠道主要包括门票、临时展览、书店、餐厅、出租活动场地等。
此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迫使博物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上激发了文化机构的活力,同时也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博物馆内部管理和业务职能
在考察行程中,我们也了解了法国博物馆的内部管理结构和以展示、保管为主的业务职能,对于我国博物馆的相关建设也有一定的帮助。
1、博物馆机构设置
博物馆的内部机构设置,与前述的政府、市场和博物馆主体之间明晰的职能定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为例。在馆长下设有3个部门,行政财务、科技部、公众与战略部,其中科技部(有60人),下设资料信息(包括数字化建设)、陈列展览(藏品的展示研究等)、库房管理、博物馆学研究等部室。公众与战略部,则分管公共关系、社会教育等。
这种机构设置符合博物馆这一机构最简明的本质特征,即以"物"的分类组合为基础,并由相应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保管策展团队和由教育推广人员组成的公众服务团队,完成博物馆的基本组织建构。
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组织架构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机构设置过于分散化,好比军队的一个团,下辖数个甚至十数个营,资源分散,部门掣肘,指挥不便。这种分散化的原因部分在于政府、市场和博物馆主体三者的职能定位不清,政府管理的部分没有拿走,该交付市场的没有交付,博物馆负载了太多的职能,好比是事无巨细的单位制小社会,从而造成了部门设置的分散化和机构改革的前提性不足。
这一点从我们所考察交流的博物馆接待人员中亦可以看出。在公共关系专员之外,出现最多的是文物专家,即使是馆长出面,也强调自己的文物专家的属性。
这使我想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陈建明馆长的大部制改革的构想,即要组建以研究馆员(业务主管、策展人,即英文中的curator)为首的研究不同类型藏品的专业团队,取代过去以行政层级(处级主任、科级主任)为领导的部门,由正(副)研究员等专业人员担任不同团队的负责人等。
这种部门改革的取向与我们对法国博物馆的观察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虽然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但博物馆作为专业机构所应该体现的去行政化倾向却是博物馆在发展中所应考虑的问题。
2、保管与展示
在法国,藏品归国家所有是其博物馆从业者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藏品非一馆一人之私物,而是国家全民所公有。因此,不但借展免费,而且社会公众都可以预约提出调阅库房的文物。所以在法国,文物对于社会的利用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在目前的国内博物馆界,已经有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这样的日期举办库房开放日,为公众了解博物馆藏品打开了一扇门。
笔者也注意到,法国从2004年起也开始推行馆藏文物的普查登记,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性质相类。我想,这样的文物普查不仅仅是为了摸清底数,建立文物保护的动态数据库,也是为了今后能够使文物资源同图书馆的图书一样更加开放地为社会民众所查询利用,或许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我们参访法国各博物馆过程中,每一个接待方都会向我们阐述博物馆的目的,即通过努力让更广泛的大众了解博物馆。公众的服务性的确是包括中国博物馆在内的所有博物馆工作的目的。
在我们参访巴黎历史博物馆时,馆长ValérieGuillaume女士介绍,其博物馆的目的是向公众介绍巴黎的历史。在接下来的环境改造中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因为她认为从小孩眼中看巴黎和从大人眼中看巴黎是不同的视角;同时也要关注移民,因为巴黎市的移民也是通过看展览来了解巴黎生活的。她对于移民的强调令我尤为感同身受。
北京与巴黎一样是一个五方杂处的国际化都市,其社群也同样是多元的。这里有清季传习的胡同人家,还有建国后的大院子弟,更有改革开放后来京的形形色色的城市移民。博物馆对每一个人都应是平等的。
由于座谈时间所限,我并没有听到ValérieGuillaume女士在对巴黎历史博物馆的未来构想中对于如何去表现巴黎市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千姿百态的族群文化和亚文化形态的问题。但是她的谈话也提示我们,作为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从主位(emic)角度而不仅仅是客位(etic)角度去思考展览的意义,相对更为重要。
城市的博物馆既可以是欣赏美学的殿堂,为城市的居民提供艺术的熏陶,也可以是他们每一个人了解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而且同时,博物馆还应该是一个主动传递思想和价值观、构建社会认同的公共领域。这些都为我们博物馆展览主题的策划、社教活动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新的切入点。
几点启示
著名博物馆学者苏东海先生曾指出,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形成了两条各有侧重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的专业化路线,另一条是以博物馆职能为基础的社会化路线。博物馆的事业统而论之都可以称为在博物馆"专业化"和"社会化"两个途径下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赴法国博物馆的考察学习使我更明确了政府、博物馆、社会之间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加深了对博物馆的定位和社会功能发挥的认识,了解到了博物馆在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中发展的前景。
1、对于博物馆专业化的思考:明确政府、博物馆、社会之间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是基础。
我国国有博物馆的人、事、物、财权等,无不在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政策规定的严格控制下,甚至具体到管理方式、用人方式和经费支出方向,从而形成了整体对"上"负责的局面。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法国对于博物馆的管理也是国家主义的,上级主管部门掌控主要经费走向,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和管理权。在时代发展要求下,进一步推动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决策和建设是趋势,但不能因"博物馆社会化"而减少对博物馆事业良性发展的支持、扶植和引导,为博物馆提供足够的资金和社会条件仍是管理机构的重要责任。
而且从法国的经验看,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博物馆的主导有一些增强。比如地方主管部门对一些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行政事务和附属性事务的统一回收和管理,使法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日常事务集中到核心的专业事项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黎、马赛等市级主管机构对于区域内博物馆的综合管理和资源统筹,有助于协调博物馆的生态平衡。因为即使如法国,也有人认为存在地区的不平衡和大馆的资源垄断。这种不平衡不仅仅表现在人流量、自营收入方面,也表现在政府的拨款和人才资源的不平衡上。地处法国沿海的马赛地中海博物馆馆长就曾对我们抱怨其专业人员难以补充。因此,需要从政府的层面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弱势博物馆加以补贴与扶植。
法国在市一级博物馆实行了综合管理,市博物馆处对于各博物馆均衡考虑,将所能掌控的资源在各馆之间相互统筹。
在我国,这种统筹也开始出现,比如南京所有市属博物馆试行总馆长制度,行政权属主要由总馆长综合掌控,各馆都拟聘用专业学者来做业务引领。而据媒体报道,南京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也已经聘任了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为馆长。正如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所评价的,这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的总馆长制既"对于地区的资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同时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对博物馆提升专业化而去行政化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试水意义。
此外,法国国家政策上设定了文化政策类公务员入职和博物馆职称升级的必需培训机制,从而使无论是何种渠道进入博物馆行业中的人都能够为以后的专业化工作提供足够的技能储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法国博物馆的部门和人员架构保证了以馆长(专家)、保管策展专家为主体的格局。这些都为我们博物馆类事业单位向专业机构的转型提供了借鉴。
2、对博物馆社会化的思考:机制创新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
博物馆的社会化不是博物馆的市场化。政府中的博物馆事务主管部门适度放松对博物馆的行政管理,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可以随意利用所管理的公共资源。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登记、准入、竞标、评估等方面的掌控下,为博物馆提供一定的自主灵活性,使博物馆将一些附属性的业务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来运作,通过与社会机构的契约关系,进行部分环节的产业化,间接吸收市场竞争的经济营利,有助于增强博物馆的工作活力和自身造血机制。
目前在博物馆的社会化方面,获得较多关注的是理事会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理事会制度的推广,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博物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成为近几年博物馆界的一项重要课题。理事会制度,既对应着国有博物馆的社会化进程,也对应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公共性进程。
目前,理事会制度在国内的非国有博物馆中相对得到重视和推广,面对全民收藏热大潮下非国有博物馆风起云涌又良莠不齐的社会现状,对于非国有博物馆理事会的强调,是从官民对应下的"民",转向全民之"民"、公民之"民",体现了"博物馆"3个字所应具有的公共性含义。
而对于国有博物馆来说,理事会则体现着社会化参与程度的进一步开放,通过理事会给社会提供参与博物馆建设的渠道。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博物馆(特别是国有博物馆)现行的人事和财务体制机制的兼容性很弱,可能会在某种意义上使博物馆理事会的职责流于形式"。此言可谓一语中的。
虽然法国此行并没有过多涉及到理事会制度的学习,但是其总体的博物馆运行机制也提示我们,对于国有博物馆理事会的运作,在现有的文化管理机制下,可能首先需要厘清政府责任、博物馆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在权责更加明晰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因地(馆)制宜地摸索理事会制度的可行性和具体的运作方式。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理事会制度的探索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需要综合考虑。这是法国博物馆考察学习为我所带来的另一个启示。
总之,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在我们考察中,发现法国的国家、大区、省、市等不同公立博物馆也有自己的馆情。因此,在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地消化吸收,转化为本地经验,才能带动博物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