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组织国内文博人才参加策展人学术交流,今年已经是第二届。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国内四家文博和展览机构的策展人踏上赴法国和瑞士“取经”的道路。上周吉如·巴桑罗布老师将以第四周的参观经历,讨论博物馆如何有效利用藏品打造自我竞争力(详见《瑞士的博物馆如何让藏品成为博物馆ICON?》)。本周,任杰老师介绍了位于巴塞尔郊区的Schaulager。
巴塞尔位于瑞士西北部,坐落于法国、德国与瑞士交角,莱茵河穿城而过。每年在此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国际艺术博览会,知名药业公司霍夫曼·罗氏集团(Hoffmann-La Roche)为首的医药企业总部都设于此,巴塞尔被称为瑞士最具活力的城市。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策展人学术交流活动安排下,我们得以来到巴塞尔参观学习。
巴塞尔的文化氛围浓厚,知名博物馆就包括Kunst博物馆(包括老馆、新馆和Gegenwart馆)、Tinguely博物馆、Beyeler基金会、造纸博物馆、巴塞尔历史博物馆等。然而,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不是博物馆,而是Schaulager。
Schaulager外景
Schaulager:我不是博物馆
Schaulager并不在巴塞尔市中心,位于郊外仓库区。自2003年建成以来,它基本保持每年举办一个展览并对公众开放(除2012年场馆升级改造之外)。“艺术如果不能被看见,即已死亡”,这是这所机构成立的基本理念。这里有包括贾科梅蒂、罗伯特德劳内等艺术家作品在内的优秀当代艺术品收藏,占据着一座品味独特、个性鲜明的大体量建筑,看上去和公共博物馆没什么两样。
但事实上Schaulager并不是一座博物馆:
首先,从它的名字可初见端倪。
“Schaulager”是个德语词,“schau-”表示“看”,“-lager”表示“仓库”,连起来即是“visible storage”,“看得见的仓库”。这便是Schaulager的本质:可供查看的艺术品仓库。
其次,Schaulager不是博物馆。
从它存在的基本要义上可以看出,它的职能包括三方面:保藏、研究与分享。保护与收藏是Schaulager最基本的职能,这项职能是全天候的;同时它也向专业人士预约开放,为研究人员提供资料查询、艺术品研究的条件;通过展览形式与公众分享则排在最后,在全年没有展览展出的时间里,它对公众是不开放的。
很难想象入口就开在左侧低矮的玻璃幕墙上
像“陶土外壳的裂缝”一样的窗户
最后,从这座奇特的建筑上也能看出它与博物馆的不同。
建筑由赫尔佐格&德·穆龙设计室(Herzog & de Meuron)在2003年设计完成,外观基本保持了仓库的风采,外墙大面积使用水泥混合鹅卵石。这些鹅卵石是挖地基时挖出的,从地下被翻到了地上,从被掩藏变成被欣赏。整座建筑只有入口处粉刷成白色,像仓库被削去了一片。共有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一层和地下空间为展示区域,其他空间除顶楼为图书馆和研究场所外,均为分割成一间间的艺术品仓库。这里存放着Emanuel Hoffmann基金会收藏的艺术品,但并不像一般的仓库一样分解和打包保存,而是以一种可以直观欣赏的方式存放。这里是将藏品转化为二次创作、学习和深层次欣赏的平台。说了这么多却无图无真相,因为整栋建筑内部不允许拍照!这与博物馆的作风大相径庭,再次提醒人们这不是一座博物馆。在此只能从出版物上找两张照片示意:
仓库区(图片来自Laurenz基金会)
仓库一角(图片来自Laurenz基金会)
Schaulager的前世今生
说到Schaulager成立的历史,就不得不从Emanuel Hoffmann基金会说起,这座基金会的艺术收藏是Schaulager的核心。基金会由Maja Hoffmann-Stehlin(1896-1989,罗氏家族成员)于1933年成立,为实现向英年早逝的丈夫Emanuel Hoffmann(1896-1932)许下的诺言,她投身于收集和展示艺术品的基金会事业。1941年,她将收藏委托给巴塞尔Kunst博物馆作为永久性借出,使其可以举办面向公众的临时展览,实现了巴塞尔的公立收藏艺术品与私人收藏共同展出。1980年她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Kunst博物馆Gegenwart馆。现今,基金会收藏非常广泛,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可以在Gegenwart馆展出。
艺术作品如何保持随时都能被欣赏的状态?
Maja Oeri,也就是上文那位Maja的孙女、现任基金会主席想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并与建筑师合作将它实现了,这就是Schaulager。艺术品在合适的温湿度环境下保存并保持随时可供欣赏的状态,保存状况随时可见,与传统的存储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在保护的基础上,可视化的保存方式让接近艺术品本身进行学习与研究变得可行。Schaulager欢迎艺术家、专家学者和学生,弥合了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之间的断层。
从想法到实现
Schaulager的建立、运营和举办活动都由私人机构Laurenz基金会承担(亦是罗氏家族所有)。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和落成被委托给建筑师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德·穆龙(Pierre de Meuron)承担,大楼依据选址情况建成了五角形。除了陶土色的外表,为工作坊和办公室而开的窗户模仿了自然景观,入口的玻璃墙如此低矮让人想不到这里就是入口,为展厅带来一道自然光。除此之外整栋建筑都没有窗户。与外观截然不同的是,建筑内部非常开阔明亮。
Schaulager位于郊区,紧邻工业区Dreispitzareal,在两个行政区的分界处。这片区域被用作货物仓库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货运火车和卡车在这里依然存在。Schaulager的建立对这个工业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这里从死气沉沉转变为前途光明、充满生机的文化区的催化剂。建立Schaulager的野心现在已成为现实:工作室、服务业、住宅楼、仓库、展览场地和巴塞尔艺术学校均在积极进驻这一区域。
禁止拍照的理由
在与艺术教育负责人Andy Blattler交流的过程中,我迫不及待的抛出了我的问题:为什么不允许拍照?——害得这篇文章如此干瘪。难道是怕别人把这种“看得见的艺术品仓库”的概念学去吗?
Blattler先生回答说当然不是,就算其他机构能复制这个理念,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家Schaulager。他给出了不许拍照的3个理由:
首先,这座建筑如此独特,希望大家在观察欣赏建筑本身上多花精力,而不是只顾着拍照,如果想要照片可以购买出版物,上面的照片质量比自己拍的好很多;
其次,希望大家认真欣赏展览,就像花钱去看演唱会一样,认真听歌而不是忙着发小视频;
最后,因为Schaulager完全是私人建筑、私人收藏,不许拍照的政策也有点“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意味。
展览场地(图片来自Laurenz基金会)
“Schaulager”是个不停演化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和Emanuel Hoffmann基金会藏品不断增加,它也许还会不断进化,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索。虽然“面向学者开放”不等同于“一直面向公众开放”,这家有态度的机构却向我们示范了什么叫“心态开放”——谁说办展览的一定是博物馆,也可能就是个仓库。
附录:Schaulager举办展览情况
Roth Time. A Dieter RothRetrospective
2003.5.25-9.14
Schaulager主办,与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路德维希博物馆(科隆)合办
Herzog & de Meuron.No.250. An Exhibition
2004.5.8-9.26
Schaulager与Herzog & deMeuron合办
Jeff Wall. Photographs 1978-2004
2005.4.30-9.25
Schaulager主办,与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合办
Tacita Dean. Analogue:Films, Photographs, Drawings 1991-2006
Francis Alys. The SignPainting Project (1993-97): A Revision
2006.5.13-9.24
Robert Gober. Work 1976-2007
2007.5.12-10.14
Monika Sosnowska. AndreaZittel. 1:1
2008.4.26-9.21
Holbein to Tillmans.Prominent Guests(来自巴塞尔Kunst博物馆)
2009.4.4-10.4
Matthew Barney. Prayer Sheetwith the Wound and the Nail
2010.6.12-10.3
Francis Alys: Fabiola
2011.3.12-8.28
于樱花园博物馆,巴塞尔历史博物馆展出
此项目由迪亚艺术基金会(纽约)主办
Steve McQueen
2013.3.16-91
由Schaulager与芝加哥艺术学院合办
Paul Chan
2014.4.12-10.19
Future Present
Emanuel Hoffmannn基金会
2015.6.13-2016.1.31
Zita –Щapa
2016.6.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