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成为博物馆教育正在进行时

[2016-12-20]
来源:文博圈微信公号     

  编者按:

  馆校合作项目已经成为了全国教育的正在进行时,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重庆、陕西等多个省市均开展了此类项目。

  项目如果运作得当,不但能完美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而且,还可以走出一条文化增值服务的新路子。

  国家博物馆一年上交教育服务类事业收入700多万元,就是一个很励志的经典案例。

  而上海市教委和上海科技馆的创新实践,同样也给了我们借鉴和启示。

  馆校合作,正在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风口。

WDCM上传图片

  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正是教育改革精神的体现。博物馆中包罗万象的藏品,广博的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注重探索、参与的活动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年,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资源,在青少年心中撒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种子?他说:“当前,博物馆(科技馆)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向对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博物馆的定义中更是首次把教育放到首位。”

  这个答案似乎在最近找到了——12月8日,“2016年上海市教委-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项目总结会议”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报告厅举行。会上,来自全市16个区县的127所中小学校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馆校双方将围绕“开发一门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学习型学生”三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直接影响。而科学普及则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表示,“进入21世纪,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科技馆、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展品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因此,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单一”到“多元”

  热爱昆虫与大自然的初一学生明明(化名)原本像广大中学生一样过着紧张而普通的学习生活。而今年,随着馆校合作计划的启动,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明明所在的学校——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今年开始将部分生物课搬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丰富的生物标本、资料让明明对于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博物馆中得以充分挖掘,而这种探索精神将他整个人都激活了,现在他总体的学业成绩从班级中游进入到了年级前列。

  “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天地,学校就像个小水塘,博物馆才是河海。馆校合作对于我们而言其本身既有着非常重要的课程价值,同时,博物馆还链接了许多优质的资源,例如,院士级的讲座。目前,我们学校有15%左右的学生参与了馆校合作项目。”上海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阶段,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未来将继续支持校外教育,并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WDCM上传图片

上海科技馆在青少年心中撒下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种子

  而在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博物馆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服务,为学校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此外,博物馆事业中长期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博物馆应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程和教学计划,打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学活动、品牌项目。

  上海科技馆提出的馆校合作正是对这些要点的体现与实践。“国外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把这种好的经验搬到国内来。”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说,2015年底起,上海科技馆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启动了“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

  馆校合作启动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同明明一样走进博物馆,深入到博物馆中获取知识,增长见闻。例如,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林奕铖同学通过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

  在王莲华看来,馆校合作能将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优点相结合,提升科学教育的丰富性和有效性,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其中,‘打基础’和‘促提升’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体两翼。”

WDCM上传图片

青少年在科技馆内学到许多科学知识

  教师正是青少年们“打基础”和“促提升”的助力者与引路人。因此,馆校合作项目不仅关注学生的自身的体验学习,更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训与提升。

  据顾洁燕介绍,馆校合作项目设计规划了“馆本课程”“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和“一卡通”六个子项目,“前三个项目旨在帮助教师,让老师们成为博物馆资源的主动使用者,把两馆的资源有机嵌入到学校校本课程中去。”

  而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馆校合作”项目并没有直接面向青少年传授知识,无论是“青少年科学诠释者”还是“实习研究员”,均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择主题、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形成结论、最后自己把成果展现给大家,馆方给予的是方法和过程的必要支撑。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事实上,不仅是上海,馆校合作项目已经成为了全国教育的正在进行时,北京、浙江嘉兴、天津、广东佛山、重庆、陕西西安等多个省市均开展了此类项目。其中,北京市特别要求6-18岁的中小学生,每周10%的原课堂教育时间要走出校园学习。

  “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正是教育改革精神的体现。博物馆中包罗万象的藏品,广博的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注重探索、参与的活动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平在此次总结会上如是说。

  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馆校合作多数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存在主导者单一,子项目主要以一日游形式的参观学习、手工体验居多等问题。而像上海自然博物馆六大板块、五位一体的项目形式还未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对此,顾洁燕倒是显得颇有信心,“我们项目的目标就是希望能搭建项目平台,探索科普场馆与学校间可复制可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据她透露,作为一个非政府行政指令推动的项目,馆校合作项目的参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完全属于自愿自发报名,开展至今,报名之踊跃出乎意料,大大超出原计划招募人数。

  在这方面,馆校合作项目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例如,在德国博物馆的馆校合作中,博物馆虽然是初期主导者,但是在双向沟通交流与教师培训后,学校与博物馆成为共同策划教育活动的合作伙伴。之后,博物馆专业人员、学校教师分别准备性地参观双方机构,并了解彼此可提供的资源,然后询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意见后再由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制定课程。在项目进行时,博物馆与学校会定期交换意见,并改进不足之处。如果遇到问题,还能随时启用第二方案。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主任姚强强调,上海科技馆作为唯一一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将在馆校合作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未来我们将通过上海科技馆集群深入开展馆校合作,全面对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体系,通过馆本课程、校本课程、青少年诠释者、科学表演,努力把上海科技馆集群建设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拓展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