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正处于从手工作坊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模式转变的过渡期,迫切需要现代科技手段和高端技术装备给予支撑和保障。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以科技手段支撑文物保护工作也成为今年两会上文博界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科技参与文物保护要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始终是用高科技手段助力文物保护的重要呼吁者。她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物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流传下来的文物,比如纸张、丝绸、石头、金属等,很多比较脆弱,要搞清楚的话,必须借用高科技的手段。”
樊锦诗12年前就提交了一份《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对于如何既保护好文物,又能让游客充分领略莫高窟的风采,她一直在这两者中寻找平衡。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莫高窟也开始实行网上参观预约。这种“前端数字影院体验+后端实体洞窟参观”的全新模式,让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从原来的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
“文物保护不是文物单位一家的事,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没有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广泛合作,就没有莫高窟保护的今天。”樊锦诗说。基于这样的认识,2016年,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科技工作的提案,2016年底,这一内容被列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但她认为,光写入规划还不够,关键是落实。“这件事情不光要文物部门来做,也要科技界的参与,所以我今年的提案就是希望由国家牵头进行落实,让科技和文物保护真正结合起来。”她说。
制定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有着26年的博物馆从业经历,对文物有着深厚的情感。“文物是一种特殊资源,它既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也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是王瑞霞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的重要内容。此前,她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设立文物警察、支持基层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在她看来,应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无疑是最准确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法之一。“有些文物不能总拿出去参展,容易对文物造成伤害,而数字化以后可以在网上、手机上观看,如同身临其境。”她说。
近年来,我国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在具体工作中,国内许多从事文物数字化工作的公司、科研机构按照各自的规范或习惯进行操作,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致使研究数据无法共享,甚至无法真实准确地记录文物现状。为此,王瑞霞建议研究和制定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并从宏观上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控制。“标准统一了,才能保证数据能够一直使用。既减少了对文物的伤害,也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她说。
提升文物保护装备水平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按照“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创新模式,促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积极推进文物保护装备迈向产业化。近年来,在文物环境监测、调控,文物展存、防震等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批文物保护专用装备通过专项支持,在多家大中型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应用,并取得积极效果。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文物保护装备发展所面临的新需求、新问题也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表示,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修复领域面临诸多难题,例如,专用装备远不能满足需求;急需的考古发掘勘测提取、应急保护、安全监控,以及专用防护设施等装备缺乏;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智慧博物馆建设、“互联网+中华文明”等新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研发有待突破;针对文物保护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的质量把关、市场准入,以及针对文博单位装备采购、应用评估评价的政策尚处于缺位状态,不利于文物保护装备应用的规范化及推广工作的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袁 靖
围绕上述问题,袁靖建议:提升文物科技发展的基础能力,支持文物保护装备领域新材料、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引导财政资金采购市场的规范化。同时,通过国家“首购订购”政策,扶持文物保护装备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文博行业应用水平的提升,引导良性市场环境形成,强化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文博行业应用水平的提升等。(自:《中国文化报》|原标题:科技助推文物保护急需多方助力|连晓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