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的学术性与普及性

[2016-03-01]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谢晓婷 转载自微信公号文博圈

WDCM上传图片

  去年底,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的最后一期“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短短36天的展期,观众量近19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近80万元,微信用户净增6000余人。这一系列的数字,无不代表了仇英以及“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的影响力。

  根据观众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19万观众中,既有得知展览消息专程赶来的画院和美院的教师、学生,也有周末来博物馆度假的家长和小学生;既有看过前三个展览的老观众,也有走进博物馆才得知有展览的新观众。但无论哪一类观众,96.53%的总体满意度足以说明他们对本次展览的喜爱。总结一下这个展览的可取之处,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兼顾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功因素。

  展览的学术性及其体现方式

WDCM上传图片

  仇英特展作为“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的最后一期,首要体现的就是展览的学术性。与沈周、文徵明、唐寅相比,仇英的存世作品相对较少,很容易办成一个展示精品的展览,如何将“展示精品”变成“精品展示”,重在对展览对象的深究,对展览内容的深思,对展品逻辑的深虑。本次展览上,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仇英及其绘画作品进行了全面诠释。

WDCM上传图片

  首先,主创人员依据现有学术成果,列出了展品清单,尽可能将展品合理安排在四个专题背景之下,即“山水清音”“文人侍女”“花鸟精神”和“历史故事”。每个专题以时间为序,尽可能让观众看到同一主题下,仇英不同时间段的艺术历程,通过最直观的展示,让观众对比仇英的艺术特色与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变化。

  其次,仇英虽为“吴门四家”之一,但画作风格与其他三家有着明显差异。考虑到需要向观众呈现仇英不同的艺术风格,主创人员特别开辟了“历史故事”专题,着重表现仇英临摹唐宋画作的功力。同时,仇英在青绿山水上也颇有造诣。因此,在作品选择上,主创人员在“山水清音”专题中特别展示了仇英的《桃园仙境图》轴(天津博物馆藏)、《赤壁赋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玉洞仙源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等多幅青绿山水题材作品。此外,世人对仇英的印象大多集中在他学习周臣北宗一路的绘画风格,对仇英与文徵明及其子弟交游等情况不甚了解,对仇英文人绘画风格的一面也知之甚少。因此,在借展中,主创人员也特别选择了《莲溪渔隐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竹梧消夏图》页(武汉博物馆藏)等具有文人绘画风格的作品,力求展现仇英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仇英的艺术特色和绘画风格熟悉掌握的情况下。

WDCM上传图片

  第三,仇英虽为“吴门四家”,但除了艺术史上的片段记载外,历史上的仇英依旧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查阅了大量与仇英相关的资料之后,主创人员整理了仇英年谱、历代名人对仇英的评价,仇英的题款以及印章等,并巧妙地通过形式设计展现在观众面前 。让观众在欣赏仇英画作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仇英的一生。

  展览的普及性及其体现方式

  一个好的展览需要深度挖掘展品的相关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 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仇英特展主要采用公众讲座、艺术课程、“亲子学习包”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加以体现。针对展览主题,主创人员面向普通观众策划了三次侧重点不同的公众讲座:围绕本次展览重点画作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邀请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以传世三件不同年代的“清明上河图”为主要对象,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三件作品的绘画内容、绘画观念、审美取向以及创作目的的演化历程;针对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邀请了内容策划潘文协博士结合其生平概况,阐释其绘画风格的演变历程,兼及讨论与之相关的真伪鉴定、行家与戾家、趣味与赞助、青绿山水题材的复兴原因等美术史问题。“艺术课程”专门针对亲子家庭开设,着重解读仇英在青绿用色方面的技艺。活动分为展厅观摩与现场教学两个部分,展厅观摩重在通过画作介绍仇英山水中的青绿用色,现场教学让小朋友及家长一起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中国画的主要设色方法。“亲子学习包”是专为6至12周岁观展儿童的家庭设计的自助导览材料包,不同于艺术课程,“亲子学习包”重点解读仇英画作中的历史故事,主创人员选择了几幅描绘历史故事的画作,将画作中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制作了简易拼图,父母可根据提供的资料,带着孩子走进展厅,通过参观展览,读画中的故事,拼拼图,一起深入了解展览内涵。

  不是每一位观众都适合“让文物自己来说话”这样的展示方式。沈周特展观众问卷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有13.31%的观众认为展览的文字说明过于简单。如何平衡观众之间的需求差异,主创人员充分运用了新媒体技术,让不能用展品及说明文字表达的展览语言通过各种衍生阅读体现出来。在展览说明牌设计上,特别依据仇英的葫芦印章设计了葫芦形的微信编号,观众只要输入编号,就可以获取每一件展品详细的文字、图片和音频信息。据统计,展览期间,使用微信导览的观众达3万余人次,占观众量的16.7%;同时,苏州博物馆微信用户净增5000名,占去年一年增幅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主创人员还根据作品卷、轴的不同特点,在展厅外分别放置了横板和竖版的触摸屏,让看不清展品细部的观众,通过触摸屏详尽了解仇英作品;触摸屏中还列入了“仇英年谱”“仇英品评”等内容,将内容策划的学术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加以体现;为了让观众体验本次展览的重点画作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触摸屏中还特别设计了“清明上河图”电子拼图,通过计时拼图,让观众在游戏的同时了解展品信息。

WDCM上传图片

  教育互动进展厅能够对展览的普及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为了让观众在观展之余了解更多的展品信息,本次仇英特展特别针对几幅重点画作设计了展厅教育互动。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非常生动的世俗画,画作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信息,也是观众最为感兴趣的展品之一。主创人员专门截取了画作中最为精彩的一段,设计了拷贝台,让观众可以通过亲身描摹了解画作的精彩 。不仅如此,主创人员还特别依据画作中的图像,设计了“书画装裱”店铺,结合苏州博物馆已有的书画装裱研究成果,通过定时的书画装裱现场演示,让观众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裱”的精湛技艺 。仇英的“历史故事”画作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主创人员依据画作图像,巧妙设计了九宫格拼图,让观众自己动手拼出一幅仇英的历史故事画,同时,每一个拼图上方还对画作中的故事进行了详尽解读。

  如何在展览中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

  如何组织展览,首先应该对展览的观众做一个详尽地分析,并根据不同观众的不同兴趣点进行分众化的观众服务。讲解服务上,既有针对普通观众的志愿者免费讲解,也有针对展览本身很有兴趣的讲解员专题讲解,还有针对研究人员的专家导览。新媒体运用上,既有针对年轻人的微信导览,也有针对老年人的触摸屏,还有对未到馆观众的专题网站以及虚拟展示。图书出版上,既要考虑专业研究人员需求的图录、论文集,也要考虑普通观众需要的宣传册、普及本、绘本。文化产品上,既要考虑到普通大众能接受的百元创意产品,也要考虑到高端客户需要的高仿复制品。

WDCM上传图片

  “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受到一些专家的好评,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兼顾是本次展览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此类系列学术展览所绕不开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