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人与物”“文与博”——中国博物馆行业建设的思考

[2016-04-08]
来源:文博圈微信公号     

  更确切地说是文物保护工作,博是指博物馆工作。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是因为在我国它们由一个叫作国家文物局的国家机关管理,因此就成了“文博不分家”的事实。我今天想谈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与“博”之间不仅有共同的方面,还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对这两者之间差异的认识,谈谈对中国博物馆行业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文物保护工作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处在匮乏时期,由于资金有限,文物保护工作得不到全面的开展。改革开放后,全面建设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文物事业历经无钱去保、无力去保、无物可保等几个阶段,严峻的形势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成为文博工作的中心与重点。因此我们就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了国家文物局及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到目前为止,在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中,已形成以文物保护工作为中心的格局(有资金、有法规、有队伍、有机构、有项目)。

  二、博物馆工作

  近些年来,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增长。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这一增长不仅是部门行业(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直属的),而且是全行业(已纳入各级文化、文物部门进行社会管理的及未纳入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的增长。各级政府、各行业、民间、商业机构一拥而上,纷纷在以不同利益和诉求为目的的动力驱使下,为实现不同的利益和愿望建造各种博物馆。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100多座博物馆,每天仍可以建成一座由公共财政出资建设的新博物馆。但博物馆至今为止在法律层面上仅在《文物保护法》第四章被作为“可移动文物的收藏单位”进行了表述。今年国务院公布了《博物馆条例》,成为博物馆最高级别的指导管理的文件;在财政上由于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因此国家文物局无法通过中央财政对在我国博物馆事业中占主体地位的省(市、县)博物馆予以充分的支持。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的文章中提及,近10年来国家文物局的财政预算中用于博物馆的经费占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经费的6%。这使得博物馆工作在法制建设、行政管理、财政支持上都与其他文物保护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但博物馆作为一个行业,较之文物保护工作更易被社会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统计表》中已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并列为两个行业。2013年,国家统计局对博物馆行业的描述是:“指收藏、研究、展示文物和标本的博物馆的活动,以及展示人类文化、艺术、科技、文明的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馆等管理活动。”因此,博物馆由于其从事的经济活动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区别,已形成独立的行业(行业是指从事相同的经济活动的单位集合)。

  三、以物为本

  文物保护工作是以保护文物为中心和目的展开的,中国博物馆行业整体在现代的法律框架和行业管理体制的系统下,所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文物保护工作所强调的“以物为本”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博物馆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流散文物、社会文物的市场化影响,艺术品市场的风起云涌对博物馆行业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各博物馆都以“镇馆之宝”为宣传重点。古玩行早于博物馆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延续至今。中国的博物馆已深受其影响,比如我们藏品分类中的“杂项”,明显带有古玩行的痕迹,而“宝”也同样体现着中国人对藏品的价格观。“文物”这一名词的使用,本身同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传统对遗产的认识。国际上的博物馆一般都称为藏品,这一名称表明了藏品之间应有价格上的不同而无价值上的区别。而“国宝”“镇馆之宝”则明显体现着财富的意义。无论是来自文博事业中文博工作“以物为本”的传统观念,还是受市场、社会层面的艺术品投资“以财为本”的影响,我国的文博事业还曾出现“挖宝”“造宝”“晒宝”“拍宝”的现象。博物馆界近期持续不断的以“晒宝”为目的的各类精品展、只见物不见人的展览比比皆是。这类展览缺乏深入的研究,知识含量低,提炼分析不够,解读能力差,缺乏价值判断和社会教育功能,仅仅是文物大排队,很容易误导观众从文物哪个是宝、哪个值钱的角度来理解展览和展品,失去了藏品给人们带来的教育、审美、知识和精神上的追求的意义,陷入一种庸俗的唯“物”理论之中。

  四、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

  文博工作根本上都应“以人为本”,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文物也好、藏品也好、标本也好,表面上看是物,但实际上都是人类社会每个阶段对自我和自然世界的认知及社会实践的成果,没有人就没有这一切。物只是一个载体,平常我们经常讲的“要做好一个展览、要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个故事的主角只能是人!显而易见,作为人类遗产,所谓文物保护仅仅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而我认为文物保护的终极形式不是物理形态的延续,而是一件器物内在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为今人和社会所用,成为今天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被永久地传承下去。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讲的“世世代代永宝用”。

  本文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艺术总监韩永在“纪念《北京文博》创刊2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刊载于《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