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3日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 “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们官网上的图片,你到官网上下载就可以”,“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此论一出,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成为了微博热搜。
从微博留言及媒体报道的评论来看,讨论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国博官网上没有高清图片可以下载,大多数博物馆的数据库建设得不好,不能满足观众获取更详细信息的需求;
也有人举出荷兰国家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弗利尔和赛克勒等博物馆将高清大图共享于网络的例子,指出这不仅是看器物,更是体现了分享和服务的理念。而我们大多数博物馆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步。
2、观众拍照有多重需求,想要记录自己的视角,而且也传播了文化,不应被嘲笑;
@螺旋真理:拍照,首先是认同感,不认同不会选择拍照;其次是参与感,馆方标准照是馆方拍的,观众摄影技术再烂也是观众拍的;拍完之后,现在社交网络那么发达,很多人会选择共享给朋友。以上是博物馆拍照的完整环节,这个环节中,博物馆的社会影响会得到提升,拍摄照片的观众也会强化对博物馆的密切感。
@肉笨球鹿金金:馆长说人傻其实还有一点“你们啥都不懂就知道一通乱照”的自视甚高的意思,嫌观众low呗,在这里要明确的是,有那么一点知识背景和专业水平的人,和什么都不懂的普通观众,都值得博物馆一样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仅仅是陈列与展示,多少也有寓教于乐传递文化信息的使命,嘲笑观众前先做好本份吧。
@鞋楦儿:在博物馆摄影的傻子们的声音要听,没有这些热爱文化的傻子的推介,以及对博物馆的监督与鞭策,博物馆没有今天的样貌。同时由于傻子们的分享,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更促使人们走进博物馆。我们拍摄碍你事儿了么?
@动脉影:我觉得馆长一直骄傲的所谓“高清大图”和我们拍照相关性不大:这其实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与那些在标准灯光棚里拍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东南枝三-三:定格视线的停留,记录所想见的视角,以及文物在陈列中的姿态。
3、还有一些媒体及观众的关注点在于陈履生副馆长其人,而不仅仅在于博物馆拍照这件事儿了
陈副馆长说拍照很傻,但很多照片显示他自己总在博物馆拍照,而且还有人拍在博物馆拍照的陈副馆长,这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方面在围观自相矛盾的热闹中;另一方面也更加迷惑,去博物馆到底要不要拍照,能不能拍照,怎么更好地看展览?
陈履生副馆长提到的博物馆拍照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那么博物馆是如何看待观众拍照的,展厅中观众又应该如何拍?我们一起来理理:
博物馆展厅不欢迎闪光灯
对文物不好,也显得自己不懂摄影
闪光灯对文物的伤害,请参见?为什么博物馆禁止使用闪光灯?博物馆展品丰富,但多数展品因为材料特殊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形成永久性的损坏。
除了对文物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是不懂摄影的表现。理由很简单,博物馆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用玻璃罩着的,用闪光灯一打,玻璃就会反光,整个画面白花花的,根本看不清拍的是什么。
而且在幽暗、安静的博物馆展厅环境里使用闪光灯,还会影响其他观众的正常欣赏和参观,想想周围人投来的鄙视眼光、展厅工作人员出面制止的尴尬,请一定注意关闭闪光灯。
当然也曾爆出领导或媒体在展厅时使用闪光灯拍摄的事件,提醒广大朋友们注意,这都是违规现象,千万不要模仿,请保持我们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不要被反面所引导。
一些博物馆或展览是禁止拍照的,请遵守规定
考虑到拍照及闪光灯对文物的危害等原因,不少博物馆或展览都是禁止拍照的,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在2005年就发表过声明:
既然这样,那就请遵守规定,收起工具,用眼睛、用心去细细感受与品味文物之美。
另外,也请试图理解博物馆禁止拍照的缘由,一些人流量很大或者是展品、展示等较为特殊的情况下,拍照确实会带来安全隐患,为了每个人都能更好地沉浸在展览中,有时禁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博物馆一般也都会禁止使用三脚架、自拍杆等,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参观环境。
如果拍,请文明地拍,专业地拍
当然很多观众出于学术需要、纪念功能以及记录下自己的视角等方面原因,对文物还是有摄影的需求,博物馆也应当鼓励在不影响他人参观前提下的文明摄影。毕竟很多博物馆真爱粉们希望记录下个人与藏品的共存或者解读,博物馆有理由在保护好文物基础上尊重这部分观众的需求,甚至在布展进行台面、照明设计时,也适当考虑下摄影爱好者的需要。
@宋向光曾分析过不同类别的参观者拍照有不同的目的,也应当以不同方式引导:游客认为是确实到了这个地方,有图像作证,我对这里的解说是可靠的,是有我自己的感受的;资深观众通过拍照,更仔细了解展品的气质,用图像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来拍“证件照”的,应当引导其阅读展品,从细节到知识,从而有深刻的体会和学习的愉悦感;经朋友推介来的,也希望找到朋友的角度,这应当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加以引导。不论何种角度,都应该将观众放在首位,以人为本。
@鞋楦儿曾表达过他的思考,博物馆是不是可以与观众摄影保持一种互动关系,比如博物馆定期组织活动,确定一件展品,让大家来拍,呈现它在每个人眼中的不同样貌,配以简单的说明或解读,馆里再考虑把这种文配图的形式做一展示。博物馆完全可以与公众更交融、更亲近。
对于那些在博物馆藏品情感、解读等基础上文明拍摄的爱好者们,弘博君也想跟你们分享微博年轻人气博主、博物馆摄影达人@柳叶氘 的体会,他认为器材、技术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在拍摄前要想好需要什么样的画面,想表达什么情感。不是说到文物面前咔擦拍一下就好,而是要绕着它转几圈,寻找好的角度,好的光线,找到切合情感的角度来拍。
毗瓦巴像《以手定日》 柳叶氘摄于首都博物馆
小结
博物馆应该看到手机、相机的普及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主动采取措施,引导观众阅读展品,支持观众获得积极的参观体验,鼓励观众正面反映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交流愉悦的参观经历。
近期多起事件,都指向博物馆的参观礼仪,最后也想提醒行业内外,在引导观众正确参观博物馆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观众的问题反观到博物馆自身,就是做了哪些工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博物馆要尊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