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博物馆馆长徐明: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线

[2016-04-25]
来源:弘博网     

  导语:一个仅有30余人的(中小型)博物馆,却在两年内开展了六个国外展,一个台湾地区展,四个巡回展,两个馆际交流展览,收获业内好评,馆内的文创产品更是备受欢迎,员工成就感十足,这样一座博物馆的是如何规划、策展的?如何激励员工,让员工进一步发展?本期弘博说名家请这座博物馆的“总指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简称:古建馆)馆长徐明谈谈它的博物馆办馆之道。

WDCM上传图片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徐明(正在讲话的那位)

  最深刻展览:展览让观众勾起浓浓思乡情

  弘博网:自您2013年任职以来,古建博物馆的展览是馆内外同时开花,外展更是反响热烈,您的策展思路和展览理念是什么,在此过程什么让您印象最深?

  徐明:目前,馆内的基本陈列分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展和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前者对于学界、研究者、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后者是馆址原因,相关的历史文化展览必不可少。

  截止当前,古建馆的展览已经在泰国、韩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澳洲等地开花。由于古代建筑这个展览主题比较吸引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又蕴含了较多的科技元素,如古代建筑中的榫卯、斗拱等结构,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印象最深的是在台南地区举办“老照片新北京,古都今与昔建筑风貌展”时,有一位以前从北京到台湾的老先生,天天去看展。因为展览中的老照片与他印象中的北京相吻合,勾起了他的浓浓思乡之情,当地民众很喜欢这个展览,古建馆由此成为大陆第一个在台南地区举办展览的博物馆。

  在法国举办中国古代建筑展时,法国建筑行业协会所有会员全部前来参观,并将展览中建筑的详细资料刊印成册,发给每个会员,他们的年会也选择在当时进行。这次为期半年的展览还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延伸,比如延伸至中国美食、太极拳、桥牌甚至麻将牌的打法等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通过这个展览了解中国,爱上中国。他们自发在中国牌楼前搭建拱门合影留念,组织家庭聚会等。

  弘博网:古建馆去年策划了中华系列临展,已经推出了中国古塔和中华民居展,观众反响不错。请您谈谈策展的相关情况?

  徐明:

  我们从古建馆自身特色出发,初步确定了中华古塔、民居、古亭、牌楼、古村落、藻井、彩画等一系列临展,以中华牌楼展为例,展览从开幕到成型,至少用了半年时间,前期研究、设计、制作时间较长。一般两个展览会交叉进行,一个正在展览时,下一个开始研究,两列平行队伍一起向前,齐头并进间又错落有致。一般一年一个主攻方向,一到两个主要任务,围绕主要任务,业务人员在一线工作,管理人员保障后勤。 

  谈外展:期望提高展览覆盖率

  弘博网:外展是展出实物吗?办展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未来还有外展计划吗?

  徐明:外展一般采取图片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会配套丰富的观众体验活动,比如动手拼插建筑构件、铃盖纪念印章、绘制彩画图案,效果都十分不错,而且外国政府也会给予诸多支持与重视。比如在法国利摩日,当地提前两年开始运作并预留档期并积极宣传;开幕式时,有三四百名国家级建筑师参加,市长也亲自出席并讲话,使得外展整体进行地比较顺利。

  我们期望提高展览的覆盖率,未来方向是非洲、美洲这些还未踏足过的大陆。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线,搞活展览有助于博物馆的良好发展。 

  谈员工培养:一个萝卜好几个坑

  弘博网:古建馆不足40名员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举办这么多内外展,您是如何调配人员的?能不能向其他中小型博物馆介绍一下经验?

  徐明:古建馆的外展一般会分三个团队,即前期的布展团,规定是5个人5天完成布展工作,但考虑到路程,与当地接洽等因素,会做适当调整;展览开幕时期的代表团,一般由专家、学者、领导组成,有时还需要1至2个讲解员,所以有时会和布展团人员有所重合,一些人承担了两个阶段的工作;最后由馆内技术人员,即撤展团队做收尾工作,一般也是5位。

  这些得益于员工的日常锻炼,我要求馆内员工:管理岗位的员工要懂业务,业务人员要懂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一人身兼数职,必要时随机调动。

  谈定位:是把研究教育成果转化为成果

  弘博网:今年年初,古建馆招募了一批高水平的博物馆志愿者,是要普通业务发展还是新业务发展需要?

  徐明:志愿者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展览讲解,他们大多是各院校的在读研究生或毕业生,以及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人对四合院或古代建筑感兴趣,有人喜欢文学和历史,还有人学设计和广告,但真正学习古建专业的并不多,古建馆的是展览展示的场所,要把研究和教学的成果转化为展品,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志愿者多是复合型人才,在将来时机成熟时,会让他们涉及其他工作。  

  弘博网:古建馆与育才学校毗邻,又身处先农坛社区这个小环境,那在平时会与与学校或社区互动么?对周围社区民众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 

  徐明:4月初的敬先农文化展演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与社区和学校都相关的活动,社区居民喜欢参与,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代君王重视农业的原因。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文物鉴定是品牌活动和经典活动,每年都举办,已有20余届。我们尽量做到融入社区,资源共享,这是博物馆的义务和责任。

  博物馆每周三是免费开放日,平时学生半价,持有军官证、残疾证、老年证、离休证等的群体也是免费,因为遗址类博物馆需要较高的维护、修缮和安防费用,从遗址保护的角度说,它的可承载观众数量也是有限的。

  对于学生,博物馆经常会开展一些识五谷和耕田活动,一些合适的学生仪式活动也会在馆内进行。同时,也会留意培养学校中的外国留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农耕历史传承。

  谈文创:它是博物馆的第二张名片

  弘博网:在去年北京文博会邂逅了古建馆的文创产品,可能是元素运用到位,让人眼前一亮。据说在文博会及版权贸易博览会上的反响也不错。您如何定位文创产品在博物馆中的地位,人员那么少又是如何安排人员的,目前文创产品销量如何?  

  徐明:说到文创,我认为它是博物馆的第二张名片。自2014年以来,我们一共有了50件套的图案设计,实际生产了34件套产品,以后要照这个速度,不断发展下去。目前,产品在展会上的反响不错,销量也可以,很多观众在购买后会推荐给朋友们。现在德胜门有代销,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未来会争取和其他同类博物馆在产品销售方面合作,还有机场,北京的重要门户。文创产品的销售是博物馆的另一种宣传,宣传得当品牌才能建立起来,也更利于博物馆的发展。现在馆内工作多,人员紧张,但今后拟建立文化创意研发小组,建立文创开发团队,以适应文创更好地发展。

  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线

  弘博网:在您任期内,古建博物馆各方面收获颇丰,您所坚持的管理宗旨是什么,您认为现在各中小型博物馆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古建馆存在这个问题吗?

  徐明: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线,也是主线,要发扬好基础陈列的生命线,临展、特展、巡展是博物馆的血脉延伸。展览要走出本馆,走出本市,走出本省,走出本国,让生命线越来越强劲,同时我们还要发展文创事业;培养学术带头人和行业的领军人物,主、辅线配合才能办好博物馆。

  我认为,博物馆在决策方面要符合国家政策,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博物馆的相关规章制度。博物馆的办馆指导思想要严谨。

  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人员的酬劳、待遇问题了。待遇、酬劳由国家规定,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在工作中,会借助于博物馆的发展来给员工更多的技能锻炼和发展空间,工作成果直接与个人发展相关,这样博物馆的发展与员工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比如古建馆这两年的外展,给很多员工深深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所以要把员工发展与博物馆发展相结合,共同推进。

  谈未来:希望古建馆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现代博物馆

  弘博网:您即将退休了,对于博物馆管理常遇到的因领导人变化而难以持续积累的问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退休后有什么特别计划吗?如果再给您一个任期,您打算如何建设古建博物馆?

  徐明:退休是年龄的选择,但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传好接力棒,顺利完成工作交接,以便使下一任尽快进入角色,熟悉工作,这是我作为馆长的责任和义务。

  退休后,就个人兴趣计划而言,要整理以前的文物资料,争取编辑出版。对于古建馆,确实还有很多想法,现在它还是一座比较传统的博物馆。我希望将来能够逐步建成一座传播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博物馆,借助声光电等数字科学技术,把展览做到极致,尤其是古代建筑的数字化展示,能够更好地传播知识,实现博物馆对社会公用的最大化;文创也要好好地发展,现在与先进大馆及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在观众服务硬件及软件方面,都要进行改进,观众休息区域和互动项目等博物馆整体参观环境的改善,比如建立榫卯展区、斗拱展区、古建构件组装展区等,让观众从参与中学习到中国古代建筑知识。

  后记:访谈结束,徐明馆长送我从自己办公室所在的院南到博物馆的大门处,一路上给我讲解先农坛的前世今生、院子里的参天古木、旁边的先农坛地图,院外的古建研究所等,在门口和安保人员打个招呼,看我出了大门,自己转身走进了旁边的博物馆商店,开始了和销售店员的“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