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守的小船可不能说翻就翻

[2016-04-25]
来源:弘博网      作者:博物馆青年沙龙

  近期文博行业事件频发,有晒宝晒丢智商的,有考古盗墓“称兄道弟”的,有综艺节目去博物馆里取闹的,也有文保人员频繁晒其上手文物的,可谓乱象丛生。这些脱不开时下快餐消费、价值观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但反求诸己,少数业内从业人员罔顾职业伦理和操作规范的做法,也值得反思。

  博物馆青年沙龙继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产品:『从一物•一珍•一品』聊起、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展览评论之后,推出第三期,严肃地聊聊博物馆的职业操守问题。本期沙龙由“考古与盗墓的切割”话题聊起,漂移到职业伦理和行业规范。沙龙会后仅一天,就爆出了“跑男”节目在杭州博物馆展厅内“撕名牌”的事件。在舆论沸腾之时,我们不妨冷静反思,看看这些热点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博物馆职业伦理的约束作用。

WDCM上传图片

  浙江卫视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在杭州博物馆展厅内“撕名牌”也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认为此节目为文物保护带来很高的风险,“这群人是疯了吗”,不少人表示对“跑男”节目粉转黑;当然也有多种声音,也有人认为“博物馆展厅里摆的是复制品”“博物馆展柜用的是防弹玻璃”等。业内也就娱乐节目与博物馆的公共形象、博物馆的性质和礼仪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愿意把严肃的主题通俗化,愿意把辛苦的事业娱乐化,于是,或娱乐,或自嘲,把本来毫不搭界的两个主题生生扯到一起。我们过去常说,远看像讨饭的,近看是干考古的。这说得是考古的辛苦,但绝不是自甘下流。

  考古与盗墓之辩:一个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

  建议本次沙龙重点在分析公众热衷盗墓话题的讨论,不做考古与盗墓的对比,以尽量切割考古与盗墓的关系。1,盗墓是犯法行为;2,公众对盗墓题材的兴趣,好奇、神秘、探险;3,公众对盗墓的抵制。

  几条抵制盗墓的评论,出现分歧啦:一条线只说盗墓、盗墓笔记、盗墓粉;一条线侧重公共考古,但,公共考古还有意无意的往盗墓上联系,可见其之“扶不起”。

——Boxue0916

  讨论盗墓和考古时不是找相同点,这违背我们的本意,要站在普罗大众的层面,去找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让大家觉得浅显易懂,并不是单纯批判盗墓。但是很多时候讨论盗墓不等于考古时,都只能用微观案例讨论宏观取舍,这是很没有优势的。

  我们自己人也存在很大问题,学考古的学生自称“摸金校尉”,这是职业伦理没有过关,我觉得首先要有伦理认同,才能在一起共事。在刚刚进入这个学科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划出一条线,分清是非,讲明职业伦理。

  现在有很多罔顾职业伦理和规范的事件,也脱不开整个社会背景下两大价值观:一是快餐消费,什么都图快、图轻松,想最简便获取知识,整个知识断层很严重;二是价值观等同于价钱观,金钱至上,一切都以此来衡量。

——女人茶

  我们首先要考虑公众为什么会对盗墓感兴趣,他们到底在关注什么。其实是对于未知和神秘的好奇心,因为不知道,所以想知道,好奇是天性。

  如果从公众角度来讲,价值观的角度还是不够浅显。其实能够发现,将盗墓等同于考古的这批人中,有一批人在扯皮,别有用心。是不是可以告诉公众, 考古和盗墓最本质的区别是将全人类的财富变为了私人的财富。本来是放到博物馆中全民共享的,被占为己有,再也不能公开见到,盗墓是破坏了共有财富,独占了信息。人都讨厌自己的东西被侵犯,告诉他们盗墓贼把我们共有的拿回家,这侵犯了每个人。

——汗青

  当不义之财出现时,人都会想汲取,有所谓“原罪”,立法是很重要的事儿, 之后是明确物权的概念。《新文物法》对上拍的不查来源、不管真假,有很明显的证据链的也没有不能上拍。鉴宝节目更是没有操守,明明是墓里出的,专家还估价200万,而由于证据链不完整,根本没法举证,绕进去,一年也破不了一个案。眼看着民间买卖失控,修复行业将会分离出去,个人英雄主义滋长,所以这种抱着文物自拍、微博晒宝的事情时有发生。

  再加上中国文博行业对以前的惯性太大,很多人连博物馆是干什么的这个方向都没搞正确。以前鉴定和研究的主体相同,9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才不把研究标本带回家,以往这些和现行的文物法精神相悖,所以这种惯性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操守缺失的行为。

  还有就是外来的影响。国外博物馆有很多所谓“文明的碎片”,对其认识也有个转变的过程,但都有立法、习惯势利等的支撑。媒体报道中总说某国农夫在自家后院挖出了什么东西、值多少钱之类的,但报道却从来不说其背后的法律支撑,不讲国家能优先购买的法律规定等。

  盗墓和考古,根本在于其违法,本是一个不能成为问题的问题,但其确实存在了,也反映了我们处在文化的迷茫期,和别的诸多问题相勾连,表现在这个点上就呈现了这种形态。

——鞋楦儿

  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约束力有几何?

  其实对此概念不清的人群有好几类:一类是好人,讲人伦、信仰,认为人家好好地躺着为什么要挖出来,挖出来了骸骨怎么处理,考古学家要考虑这些被挖出的骸骨是还葬,还是拿陶罐盛装展示;还有一类可能是有某种功利性地考虑,为什么不是由我来挖;还有一类人习惯性 ,只要是官方做得都反对,这种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我们不做讨论。其中有守法意识,只是因为对其中情况不了解而概念不清的人,要教育。

  也有不少人对文化中的成就很崇敬,推崇斯坦因等人,但其实如果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动,如今得到的信息可能会更多。盗墓一个很大的危害在于,把文物、把极多历史信息物化了,这是一种贬低。

——鞋楦儿

  现在博物馆的很多展览是按市场价值办得展览,没有展出有文物价值的,倾向于商品价值传播,混淆了市场价值与文物价值的混淆,比如展出金子、银子,而一些极具文物价值的展品不展,这就很有意思了。

  好莱坞电影《夺宝奇兵》、《国家宝藏》等电影其实都回避了问题,印第安纳·琼斯们在找到宝物后,其实面临伦理问题,东西不能据为所有,但也不能与个人英雄主义相背离,所以只能是毁灭,只能回避这个问题。

  国外各行业都有行业工会,跟法律无关,但他律和自律很强,一旦不遵守职业道德或规范就会被行业开除出去。所以很多行业表现出很强的职业精神,相较之下国内就不那么讲规矩。但很明确的是,职业道德能提高行业水平。

——汗青

  行业人员自律约束力太有限,还是要靠规章,想想“汉代玉凳”和“金缕玉衣”的事儿。

——鞋楦儿

  国人契约精神确实比较差,很多行业都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职业道德不是凌驾于行业之上的,它更倾向于职业规范,是明确什么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但这需要行业发展到一定水准。

  目前我们的行业规范约束力非常有限,对退休专家没有什么约束;很多事件中,文物执法部门是否应该介入都有争议,调查取证就更加困难重重了。

——Boxue0916

  业务人员自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存在邪恶正义化的趋势,影响很恶劣,不仅自己违规,其言行还带坏了一堆人。就比如“上手”摸文物这事儿,就有老行尊认为裸手去摸是在为文物做保养。虽然一些特殊门类比如印章也确实需要定期上油保养,但不能混为一谈“一刀切”,更不能把科学感情化。

  还有就是行业如果把资历、年龄抬得太高,就很难用法或规章来约束所有人,年轻人在执行管理时也会比较困难。所以前几天我发微博为四川博物院侧重“博物馆学”的入院考试点赞,至少从形式上把博物馆学作为从业人员的第一课,明确了伦理和规范,这值得推广的。

——女人茶

  职业伦理的教育从入行前第一课开始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缺少立法,是执法部门不作为。再加上业内约束不力,自律也不是很有效,所以乱象频发。

——鞋楦儿

  对,很多时候是懒政问题,就好像前几天的和颐酒店事情,最开始的几个电话都是无人受理。很多执法部门都试图先把自己撇清楚,一些规章的制定也都是从管理方便的角度来考虑的。

  传媒最有效的手段是把最多的人拉到跟我们一起的阵地上来。比如考古和盗墓本就是立场不能混在一起的问题,价值观方面没什么好讨论的,就是违法的 ,不用深入;但我们可以从个人权益方面来讨论,满足大众好奇心的时候,也让他们知道这是损害每个人权益的行为,也就是违法的,或许我们能避开微观案例和宏观取舍的纠缠。 

 ——汗青

  约束力主要靠奖惩制度,更重要的还在于入行就要有共识,就要画下对与错的分界线,职业伦理的教育应当从入行前第一课开始。行业伦理和规范不能从有用或没用的角度考虑,这样太功利。灰色立场往往是因为职业培养初期没人给划出道。 

  目前能强化的应该是在岗前培训、大专院校教育等方面。而面对公众,不能太强批判,不然可能会刺激他们走到另外一边,毕竟网络表态的常见思维,是采用逆反思维表现独立性。”

  面对公众的误解,行业内及时陈述、反对和纠偏很重要,要拿事实说话,从公众角度考虑怎么去讲道理。  

——女人茶

  花絮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近期微博某博主频繁晒其上手文物照片,大量高清、超清图,并称“闷声玩国宝”,在受到质疑后,自称是“盗火者”,认为这些馆藏图如果只是内部流通,公众没有机会感受“东西本身所带来的美感” 。图片涉及多座博物馆藏品。(原微博已删除,图片来源于“在线文博”微信公众号)

  提问:到博物馆库房“上手”文物的人,并将照片发布到微博上,是否符合博物馆的管理规定和职业道德?

  我想提供一个我们馆不成文的规矩,虽然馆内工作是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物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动眼不动手,保持相对距离。非但我们非研究部门人员如此,即便研究人员,不在同一部门的,看到其他部门的东西,也是不会去轻易上手的。别说是不同专业了,早些年老先生给自己部门同事上课讲东西,都是自己动手,他不叫,听的人绝不动手摸。我觉得,这样的谨慎是这个职业基本操守。推而广之,社会上的人们对文物是否也该有这样的敬慎之心呢?

——蛋黄妈

  如果在国外,爆出库房照片属于很大的丑闻了,这是真正行业规范的大是非。

——溪畔鹤迹

  特殊情况下是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物的,比如出图录要拍照或者去工地,然而只能作为个人研究资料,不可以公开传播,要守考古队或者保管部的规矩。这样爆料,充满了特权和铜臭味道。

——懒鱼不惑

  国外行业工会的作用很大,失德失操的从业人员,会在此行业失去从业资质。

——鞋楦儿

  日本奈良博物馆連放人進去拍照,职员都會有被解聘的風險,这样堂而皇之的進庫房‘上手’,绝不能姑息。

——小苹果

  结语:这些事件引发的博物馆公共信任危机,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一方面,博物馆内部人员自身的问题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特殊权力体要求不正当消费博物馆,这涉及到以后普通观众进博物馆时对博物馆的质疑与公众权利的尺度,这种负面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不能正确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仅以礼仪和对博物馆的不熟知来掩盖问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职业伦理的教育、职业道德的坚守都应得到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