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一场别具特色的讲座音乐会在中华世纪坛剧场举办。这是世纪坛艺术馆社教部深入挖掘展览“漂流的文明”中的教育资源而特别策划的项目,试图将展览里的视觉艺术资源与听觉艺术结合,有机融合后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
“漂流的文明”特展汇聚了世界6大艺术博物馆的镇馆馆藏,以艺术为核心,数字技术为手段,多媒体空间展示为舞台,向观众呈现了一场突破时间、空间与地理限制的互动多媒体艺术展。
诠释与演奏结合 带给观者多样体验
此次讲座音乐会名为“‘音乐无界’系列讲座音乐会之记忆中的俄罗斯——作曲家告诉你” ,它有别于传统音乐会,讲座音乐会更注重音乐家在表现作品的同时从观众的视角解读、分析作品,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主讲音乐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万通先生首先为观众解读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脉络,讲述了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鲍罗丁、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继而,多位音乐家现场演奏了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例如:孙宏、黄珊珊、王玫、刘欣欣四位专家演绎了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弦乐四重奏《四小天鹅舞曲》;男中音歌唱家杨毅献唱了彼得-格鲁波基的作品《三套车》和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钢琴家宋萍萍、袁欣还演绎了精彩的四手联弹《圆舞曲作品五十三号之二》。
现场演奏
音乐无界 感受为重
整场音乐会,不仅有姜教授对每首曲目的娓娓道来,有全体专家的精彩表演,还有热爱音乐的观众分享他的音乐故事。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我国著名文化大家叶小文先生讲述他在60岁退休后才开始学习大提琴的故事,也在现场演奏了大提琴曲目。
活动最后,音乐家们还与现场观众交流互动。活动在姜老师钢琴弹奏俄罗斯民歌《山楂树》,现场观众打着拍子、跟唱的温馨氛围中落下帷幕。
活动策划人、世纪坛艺术馆社教部的林苗苗告诉弘博网记者,创建“音乐无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讲座音乐会”,希望能充分发挥听觉艺术对人们美的培养,增加艺术普及的方式方法,与视觉艺术活动形成补充,让音乐艺术切实走进普通观众的生活。
博物馆艺术教育的尝试 摆脱程式化和功利性
据悉,“音乐无界”讲座音乐会也将成为艺术馆的系列教育项目持续开展下去,基本都会以展览为资源而策划开发。
在随后的采访中,林苗苗也表达了自己关于博物馆教育的一些认识,她认为目前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模式化现象较明显,还是偏向于灌输似的固化思维,很多项目就像课外班,孩子会感到有趣吗,他们还愿意再来吗?一次活动给他们讲很多内容,甚至让他们背下很多历史知识,追求每次教育效果可见性,这样会不会太功利了?
她也介绍了世纪坛艺术馆艺术教育项目中儿童项目的实践情况,比如让孩子听二十分钟的导赏,然后回到工作室去做一些有意思的“创作”,在“做中学”,输入和输出并重,儿童动手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会让人有“很惊喜的感觉”。博物馆儿童教育中开放的思维状态很重要,培养其观察力和感受能力要比灌输知识的影响更长久,也更重要。学校教育都在试图改变过于程式化的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博物馆更应在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拓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观众一家老小选择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周末下午来听讲座,他们愿意去了解、感受。当这些前苏联的经典曲目在现场奏响时,白发苍苍的老人眼中闪烁的光芒与不谙世事的孩童充满好奇的眼光拥有同样打动人心的力量,无疑这是对于舞台上所有公益演出的艺术家最好的回报。音乐无界、艺术无界,艺术教育,博物馆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