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来顺:愿中国博物馆更好地利用国际平台

[2016-07-25]
来源:弘博网 采编:Y & City     

  意大利米兰时间7月9日下午,国际博协第24届大会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新一届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ICOM Executive Board)选举结果,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博士高票当选国际博协副主席,本届任期至2019年。他是国际博协70年来第二位进入最高领导层的亚洲人,上一次印度人高斯当选主席是在24年前。

WDCM上传图片

土耳其的苏埃·阿克索伊(中)当选主席,中国的安来顺(左)和意大利的阿尔贝托·加兰迪尼(右)当选副主席,世界五大洲的其他11名代表当选为执委

  在全球性博物馆专业组织最高管理层中拥有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博物馆事业得到广泛认可的具体体现。对此,安来顺先生坦言,作为一名中国博物馆人,以强大的国家地位和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为后盾而进入国际博协最高领导层,他感到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如何更好地为中国博物馆界服务,为近36000名国际博协会员服务,将成为其本届任期内的首要任务。

  本期弘博名家采访了安来顺先生,请他谈谈博物馆间的国际交流情况、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博协互动情况、以及国际博协未来工作计划,一起关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

  与国际博协合作共事30年

  弘博网(以下简称弘):

  您在国际博协工作了30年,一直从事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的相关事务,您能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简单回顾下这些年来国际博协的发展情况吗?

  安来顺(以下简称安):

  1984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博协秘书处工作。1986年开始,作为博协外事主管与国际博协进行联系,至今已经30年。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国际博协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博物馆的参与情况:

  194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召开,欧洲和北美的博物馆馆长发起成立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虽然没有代表参与此次会议,但作为发起国之一,也发电报表示支持国际博协的成立。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82年,中国博物馆学会(2010年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次年就参加了第13届国际博协大会,建立了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成为国际博协团体会员。

  2010年11月,第22届国际博协大会在上海举办。

  2013年7月,由国际博协、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建立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北京)在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博协举办的唯一培训中心。

  我个人的博物馆职业生涯也与国际博协紧密相伴:

  1986年起,我开始从事博物馆的国际合作事务,相继参与协调了一系列国际博协专业委员会以及亚太地区联盟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举行的合作项目,例如博物馆学、博物馆安全、区域博物馆、人员培训等国际研讨培训,以及四次亚太地区联盟大会。

  在此期间也担任过国际博协的一些职务,例如1989-2010年任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理事、副主席,2005-2010年任国际博协跨文化事务委员会委员,2013年以来任国际博协财政与资源分配委员会委员,2014年以来任《国际博物馆》全球版编委等。特别是2010年,在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博协执委,2013年第23届大会连选连任。我很荣幸,中国博物馆事业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为我本人提供了不少为中国乃至国际博物馆领域服务的机会。

  国际话语权源于国家影响力

  弘:

  您与国际博协共同工作了30年,本次能够高票当选国际博协副主席离不开您个人的积累和努力,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安来顺(以下简称安):

  在几乎所有场合我都在强调,我个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博协中发挥一些作用,虽有作为一名博物馆人的努力,但这个博物馆人的前面始终有两个大字,那就是“中国”。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前提。这不是唱高调,而是客观现实。就我此次当选而言,主要是以下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国家的崛起,这是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必须承认的事实。客观而言,如果国际博协没有了中国的参与,它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国际组织。例如本次米兰国际博协大会,不论是大会主旨发言,还是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大家都在不断地提到“中国”和中国的博物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Pamuk)、世界知名艺术家克里斯多(Christo)等人的主旨发言中都反复提到中国。

  第二是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国际博物馆界的共识是,近十几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尽管我们在数量快速增长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课题。我记得前年,在国际知识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就刊发文章《中国博物馆的勃兴》,专门报道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情况。虽然西方人观察中国博物馆有他们的角度,但所共同的是,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WDCM上传图片

《经济学人》的报道

  第三是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拓展。这方面可以谈得内容很多,但仅从近年来国际博协框架内的合作而言,有三个例子颇具代表性:

  一是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上海大会所取得的全面成功,它不但被认为是历届国际博协大会的一个标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博协交流合作的全新窗口,为中国博物馆在各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是由国际博协、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故宫博物院共同建立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自2013年7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已连续举办六期培训班,其中去年还把培训办到了非洲,来自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200多名学员从中受益,不但提高了我国中青年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国际博物馆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是担任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国推动本地区博物馆的发展。2010至2016年,中国担任国际博协亚太联盟国主席国。六年中,亚太地区联盟不仅研究欧美博物馆发达国家的情况,而且引导本地区各国博物馆从自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实际出发,探索亚太地区博物馆的特色发展之路,得到了本地区各国博物馆的积极响应。六年中召开的三次亚太地区大会无一不在聚焦亚太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牵头、联合亚太地区十几个国家、历时近四年,完成了首个“亚太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与需求”调查项目。该项目成果成为亚太国家制定博物馆政策和开展相关学术研究重要的基础性数据。项目的《分析报告》第三版也就是最终版本,也在米兰大会期间正式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

WDCM上传图片

《亚太地区博物馆调查报告》

  中国博物馆参加国际博协活动潜力很大

  弘:

  请您简单为我们介绍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如何推动我国博物馆参加国际博协活动的情况好吗?

  安来顺(以下简称安):

  截至2015年,国际博协共拥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团体和个人会员36678名,是全世界博物馆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平台。它致力于促进国际博物馆界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各国博物馆和博物馆不同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高博物馆的运行管理水平,应对国际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建立和维护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国际博协通过其三年一届的大会、30多个专业委员会多样化多层次的学术业务交流、编辑出版《国际博物馆》杂志和其它线上学术资源、制定颁布各类博物馆专业标准规范等途径,使广大会员在学术和专业上受益。同时,国际博协会员可以免费或优惠进入世界上绝大多数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同行面对面交流。

  以上这些内容,对树立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人自身形象,向国际同行学习先进理念、共享专业成果,进而推动中国博物馆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协并建立了中国国家委员会,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合署办公。目前,中国仅有244名团体或个人会员,这与我国博物馆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需求的距离还是很大的。这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大家对国际博协的情况,特别是加入国际博协究竟能带来哪些具体的专业利益还不是特别了解,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另一方面,是语言沟通交流方面所存在的障碍,因为国际博协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无论是会议还是文件,汉语资源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的质量。近几年来,中国博协已组织专门力量翻译了一批国际博协专业文件,但总体数量还是偏少。

  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非常希望更多中国博物馆机构和博物馆专业人员能成为国际博协会员,那些遵守《国际博协章程》和遵守《国际博协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博物馆机构及其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经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推荐、国际博协核准即可加入国际博协,在程序上不存在任何障碍,中国博协秘书处也将保证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服务。

WDCM上传图片

  中国共有近200名博物馆人参加了第24届国际博协大会,会议期间,他们参加了区域博物馆、博物馆安全、纪念馆、登记著录、展览交流、博物馆学、博物馆数字化等国际博协不同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国际同行分享来自中国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部分人员还分别被不同专业委员会选举为副主席或理事。图为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在中国博物馆展位交流。

  努力让改变从京都开始

  弘:

  当选为国际博协执委会副主席之后,您未来的工作计划又是怎样的?对解决交流上的障碍有何打算?

  安来顺(以下简称安):

  首先从努力缓解语言沟通障碍这个具体的工作做起。如前面谈到的,国际博协三种官方语言,对大多数中国博物馆同行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让汉语在国际博协得到尽可能多地使用,是我的重要工作。这件事需要一个过程,但我愿为此不断努力。

  第一步是要从2019年在京都召开的国际博协大会做起,至少要让这次大会的主旨报告、重要的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开通一个汉语频道,要让三年一届的大会减少因为沟通带来的障碍,让中国博物馆同行可以更好的参与进去。

  第二步是继续协调各方资源,翻译国际博协的专业文件以及重要资料。这个工作我们一直都在做,但是在一个数字化时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更新,有各种各样的会议在不断地召开,如何让这些最新信息、专业文件以及学术会议报告能够及时地通过汉语传递给中国博物馆的同行,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三步也是我的一个愿望,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让汉语成为国际博协重要场合的工作语言,因为这样会极大的降低我们博物馆同行的交流障碍。最终的目标是让汉语也成为国际博协的官方语言。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去努力,我相信,从京都开始,会让大家看到一些改变。

  作为国际博协全体会员选举出来的管理者,我也会坚守自己对各国会员所承担的责任。我会努力推动国际博协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多元。因为我个人认为,国际博协有一些先天的不足,无论是从会员的分布,还是整体的文化模式,都显得有些过于欧洲中心了,从博物馆的理念到实践体系,欧美博物馆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国际博协是一个国际组织,它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会员发出多元的声音,比如我们东方的哲学与智慧,就应该得到更充分的认知。

  另外,国际博协越来越多的吸收了新兴国家的会员,那些经历后殖民时代的博物馆,如何帮助当地民众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重建文化自信,博物馆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这些社会责任的实现,依靠殖民时代留下的博物馆体系,是很难实现的。新兴国家博物馆欲帮助人民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最终还要靠他们自己,而国际博协在这方面应当成为积极地推动者。作为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人,要在这方面发声、努力。

  结语

  目前,快速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在前进中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博物馆人会更加专业,整个行业也会更加专业。而无论是博物馆机构的专业化,还是博物人的专业化,都离不开交流、对话与合作,都离不开研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国际博协正是这样一个交流、对话、合作、共享的重要平台,愿中国博物馆能更好地利用好这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