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溪龙脚下上课,做博物馆实习研究员 这么酷还能报名吗

[2016-03-22]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黄海华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学生在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探究猫头鹰的食丸。 堵孔雯 摄

  想过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最高的中加马门溪龙脚下上课吗?跟着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导师”,全程参与微课题研究,这样的“实习研究员”是不是很酷?

  “玫瑰色的矿石找到了!”一名初中男生指着眼前的菱猛矿对同伴说,尽管满头大汗,却难掩兴奋之情。和这些拿着学习单的大哥哥不同,小学二年级的小诚手里拿着本特别护照,里面有道题目:“谁的足适合攀爬?”上面画了3种动物,还有一行提示“请至1楼生命长河展区”。“寻宝”游戏让这些低年级孩子也兴趣盎然。3月15日下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上海市实验学校的2000余名师生在这里举办了科技节。这也是上海科技馆与市教委开展“馆校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

  在马门溪龙脚下上课想过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最高的中加马门溪龙脚下上课吗?1月初,上海科技馆面向全市老师征集“校本课程”,让人心动的是,可以把课堂搬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来。此举激发出了150多个特色校本课程。杨浦区一位老师撰写了“身边的行道树”的校本,准备利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资源,围绕着一棵树的生长周期说开去,要求学生上街观察行道树,并提出优化建议。眼下,馆方正和150多位老师逐一沟通完善校本课程。接下来,还会进行校本“预演”,6月定稿,9月开学后就能和学生们见面了。

  如果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校本,但对科普有着强烈兴趣的老师,则可以加入上海科技馆的“博老师研习会”。通过招募,这个月,已经有200多位老师参加了科技馆和自博馆的体验活动。“博老师”可以和馆方工作人员共同研习和开发相关科普课程,探讨如何将学生带到博物馆上课。“博老师研习会”就像一个孵化器,研习会中的老师未来也可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中,拿出更多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做博物馆的实习研究员

  跟着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导师”,全程参与微课题研究,这样的“实习研究员”是不是很酷?上海科技馆今年1月面向初高中生招募“实习研究员”,条件只有一个——对自然科学和科普教育有强烈热情和兴趣。原本打算招募30人,没想到有300多人报名,于是扩招到50人。今天,上海科技馆将召集20多位“导师”开会,和硕士博士做研究一样,接下来就是“开题”。50位“实习研究员”将有机会系统参与矿物、植物、贝类、土壤生物、生态研究,动植物标本制作和展览教育研发中。

  除了“实习研究员”,面向初高中生招募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同样报名爆棚。100个名额,也来了300多个报名者,最后扩招到了180个。和讲解员志愿者不同的是,这些“科学诠释者”在经过培训、实地参观、小组合作后,需要自己拿出一份讲解词。今年暑假,观众就能在各个场馆内看到这些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的身影,聆听他们的介绍了。

  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说,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馆方就意识到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考虑了教育场所和配套活动。这次 “馆校合作”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校,激发了师生们的积极性。今后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走进科技馆和自博馆,种下科学的种子。明年相关活动的具体报名事宜可留意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网站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