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物馆界的在线学习探索
2013年,美国博物馆联盟未来博物馆中心及亨利福特非营利组织举行了一场关于美国教育的会议。其目标是:为了未来的教育要启动一项全国性的对话,并讨论教育界与博物馆界的领导如何有效协调工作,进而来整合国家的教育资产,建成一个全国性的、有生气的学习资源网。
整个会议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开放的互联网为教育拓展出新的平台,使基于分享与使用教育资源多元方式的学习系统具有低成本性。这是博物馆的资源可以被完整用于21世纪教育的机会。
讨论会上,美国教育部门非营利伙伴关系的资深顾问鲁宾斯(Michael Robbins)带来的议题之一就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要如何合作来为教育创造新未来,并提出了提升数字化学习与群体合作技术的解决措施。这是随着时代的前沿发展出最新、最快、最有可能个人化的学习生态系统。此次讨论会的成果也由美国博物馆联盟集结成《未来教育的建立》一书出版发行。
在美国博物馆联盟未来博物馆中心的一份题为《2013年趋势观察站(Trend Watch 2013)》的年度报告中指出:
“目前美国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了正规教育的学校、开放在线课程的群体学习、在家自学、博物馆学习等联合参与的教育工作,他们(即博物馆─学校)的伙伴关系已从几十年前的特许状学校(chartered school),发展到学生在博物馆里上课的合作关系(museum school),更进一步发展到可以获得学分,加强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趋势。”
在此,我提出这两项美国博物馆界与教育界的报导,主要目的是想借此来引起国内传媒界与博物馆界的关注与参与,让国内博物馆决策单位与在职的馆员们能了解,并进一步发展出我们自己“博物馆网络培训课程”的在线学习系统,从而可以具体辅助并充实博物馆人专业知识、技术与职能。
“博物馆网络培训课程”的在线学习系统
“博物馆网络培训课程”在线学习系统由我组织成立的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发起,并已经得到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的网络技术团队具体合作,目前在课程规划、教材视化制作、与播放平台等方面都已经完成了第一集《悠游世界博物馆》的摄影带,后续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期待新学年可以上线。
以下将我们合作单位已经完成制作、规划的博物馆网络培训系列课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优游世界博物馆:西洋博物馆史
这项课程是以过去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网页上已完成的《西洋博物馆史》课程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最后第十章是国际博物馆组织,要介绍AAM以及ICOM。前者由AAM准备ppt与内容、后者播放由前ICR主席Goranka录制的录像。
课程依据是对博物馆史的认知可以有效整合不同专业背景的馆员,让他们逐步融入到博物馆的领域。从了解博物馆如何在西方世界诞生开始,慢慢理解它是如何随着西方社会文化的演变,进而可以在今天的世界各文化中展现自己文化面貌。
对于学习这项博物馆史的重要性,我们从1996年ICOM人员培训国际委员会的课程大纲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全世界的,或自己国家的博物馆发展史,都是博物馆人员必修的基础课程,可以在馆员心里建构起他对自己工作的愿景。
课程规划的具体播放格式是依照徐士进教授在南大网络通识课程架构的模式做修改。徐教授要将此课程列入南大校园修习通识学分的课程中,另外也将对外开放为免费公开课程,期待在其他慕课与博物馆互联网平台上免费供用户学习。
?区域博物馆:新博物馆学宣言
1984年的新博物馆学宣言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区域性博物馆发展趋势的结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兴起了。
该课程是由我个人在台北辅仁大学历史系的“台湾博物馆史”教学研究与参与经验发展出来的新课程。课程上先陈述了殖民博物馆与后殖民国家博物馆的差异,再进而述及以“文明开化”政策为目标的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博物馆,以及之后日本到台湾借用欧洲模式所建立的殖民博物馆;然后开始叙述国民政府在台湾所建立的博物馆,以及冷战后博物馆的发展。
在此,也希望并欢迎大陆的乡村、生态博物馆也可以加入这个行列,至少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亚洲在接受博物馆这个机构后的文明化脚步!
?典藏与展览评量:前置、形成、总结三段式的展览评量
?观众研究:博物馆的基础工作
?博物馆教育:非正规教育
?公关与专业伦理
上述后四项课程都属于博物馆运作时的实际操作方法论,将分不同小子题的章节,邀请国内外博物馆专业的行业上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并将补充上教学中实际工作坊或实作的录像片与照片,并将随时以最新研究的理论、知识与实作的成果插入课程中。博物馆专业是多元的(请参阅图二,博物馆专业:欧洲博物馆人事架构的参考),而且也没有两个博物馆的发展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这四项课程将随时以最新的方法论,更新融入课程内容。
博物馆人员培训专业委员会
“博物馆网络培训课程”的在线学习系统是为了让馆员在岗位上进步,有利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首先受利的是博物馆,因此建议中国博协成立一个持久性的博物馆人事培训委员会,来推进具体执行的业务与馆员博物馆事业生涯的发展。一方面,如果在政策上可以与博物馆职称评定,或专业人员认证相联系,让馆员与博物馆直接受惠;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培训范围,结合国内已有的博物馆专业知识(文博系教学单位)、专业技术(典藏与展览、观众研究、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公关等领域)等方面的人才,共同合作,互相扶持,持续完善“博物馆网络培训课程”的内容。
在此,我们可以借鉴ICOM人事培训国际委员会的相关经验,利用他们已经出版的培训教科书:《经营博物馆:博物馆实务手册》以及AAM已有的50项网络课程,开展培训活动,使受训人员可以了解国内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我与ICOM的人事培训国际委员会接触的30年中,我了解到,培训委员会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提高目前博物馆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国内博物馆界可以采用ICOM所列出的馆员职能树系所呈现的职场资格,来改善博物馆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
ICOM馆员职能树系图
所以,期待这个博物馆专业培训委员会将来可以像英国的博物馆协会的博物馆专业人员培训与发展中心一样,根据馆员受培训而达到博物馆运作的职能标准,来认证个人馆员的专业资格(Associationship)。
这种以现实运作方式来产生专业标准的作法是博物馆界内在产生理论的特性。在西方的学术界,将博物馆学视为一种后设学科(pose-processual),定义是:“一个机构或一项研究计划可以把一个具体目标(objective)当作学术研究来执行、实践,不是因为它会在学术上可以实证一项传统的‘大理论’,而是它可以因为发挥了具体目标的功能而产生一项模式。”
同时这个模式会扩大其影响力到其他社会或社群,基于此而逐渐建立起有特定性的理论。例如一家考古博物馆可以用这项理论,把他们收藏的考古发掘对象与地面上今天的世界(现代人)连结起来。
在ICOM旗下的博物馆学委员会编辑的《博物馆学词汇百科全书概念》(初稿)中提到,博物馆就是用收藏的对象,来呈现出人类与其环境所发生事物的真实场所,所以它只有在发挥功能之后才会建立成模式与理论。美国博物馆联盟自从1969年规划与执行的博物馆认定程序以来,已经认定了两千多家的博物馆。借此,AAM累积出一整套博物馆运作的最佳做法与方法论,并于2008年出版了《美国博物馆国家标准及最佳做法》一书。
基于他们实践认定程序而建立博物馆运作标准的经验,我为了国内博物馆界的初步建议,而设计一项人事培训委员会的架构,如下:
利用该简单的架构,我们可以把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定位在需求单位上,即博物馆自认为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馆员的专业技能并获得相应资格证明来适应该馆的规模与发展。也就是说,全国有意愿改善其馆员职业技能的博物馆皆可参加。这种招收会员的方式,与没有文化部的美国政府文化策略有相似之处。政府委托美国博物馆联盟来执行全馆的认定程序,而不去干涉任何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个人资格认证。
同样,ICOM人事培训委员会也是以有需要开展培训的博物馆为团体会员。首先申请培训的馆要根据自身运作上的需要,向人事培训委员会申请相关的培训课程,然后在委员会的专家数据库中,选出符合条件的咨询委员与讲师,对每个会员进行课前实际状况调研并拟定相应培训方案。
实际过程中应考虑因素有二:一方面,与申请馆方管理阶层做深入讨论,找出问题症结;另一方面,由这些咨询委员与讲师对博物馆各面向做“批判取向的评量”,然后将问题与办法整合起来,拟订一份课程规划的报告,递交人事培训委员会常任理事。
再根据申请馆的需求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制定出课程规划书,送至申请馆的管理层。经过申请馆与人事培训委员会的沟通,商议有关课程内容、时间、地点与讲师人选,同时协调经费数额,敲定课程内容,并执行培训。这个流程我们也可以把它简化为以下图示:
由此,值得主管单位注意的是这个博物馆人事培训委员会在与申请馆的“供给与需求”的协调上势必产生大量的工作,很可能会超过中国博物馆协会其他专委会的工作范围。此项建议的初步构想,是委员会需要一个有职权的单位负责监管,并协调相关行政工作,甚至保证充足财务费用开展活动,成为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基础机构。
所以委员会的挂靠究竟是要放在学术单位或是博物馆或是博物馆学委员会本身,都是极为重要的考虑。故此希望国家文物局在完善组织与财政等方面可以做更深入地考虑,以政策制度确保相关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如馆员培训委员会组织建立成功,那么将会成为全国性的机构或单位。
最后,为满足《博物馆条例》所规定的“专业馆员的资格要与博物馆的规模和功能相对应”的条件,在此特别引用ICOM的将博物馆专业分为20种的标准。同时也可用以审视网络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