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博物馆社教活动的最后环节应该是什么?肯定不是带着学生学一会儿、玩儿一下就结束了,社教活动和博物馆展览一样也需要必要的总结与评估,这个总结与评估如何进行?看看来自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实践:
6月5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行了与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合作的教育作品成果展《走进南越王国》,展示的是学生一学期制作的成品。
展览分为三单元,第一单元“玺”接千载,开疆“拓”海展示印章和拓片,再现南越王治国安邦和对外拓展的雄心壮志;
第二单元谦谦君“服”,温润如“玉”展示汉服和组玉佩,重现南越王以“礼”服天下,用优秀的中原文化开化百越;
第三单元“简”载帝心,“铜”垂不朽展示竹简和青铜器,展现赵佗归汉的决心和南越国多元文化融合的灿烂青铜文明。
展览展示得并不是真正的文物,而是学生们地作品,他们创新地将组玉佩制成项链,竹简编成枕头、笔筒,废旧报纸做成青铜器,将古人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展期为6月5日至6月底。
除了作品展示外,还举办了一场“欢乐盛会”,南越国历史文化趣味知识竞赛是对学生一学期理论知识的检验;学生上台声情并茂地推介自己最喜爱的作品, 学生化身讲解员向观众朋友介绍展览。最后还为优秀学生颁发了获奖证书。
缘起: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合作开设《走进南越王国》课程
据了解,教育成果展的所有作品都源自聚贤中学学生在《走进南越王国》课程里的实践成果。自去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后,进行长期的友好合作。新学期伊始,南越王博物馆还送去了《走进南越王国》博物馆自编的中学生历史读本。
课程活动制作拓片
博物馆利用每周三下午一个半小时的综合实践课系统地上《走进南越王国》课程,结合不同的书本内容开展手工活动,让学生了解“南越王”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海贸遗珍》,讲授南越王墓出土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学生通过文物的“出生地”将海丝的轨迹串联。搭配的实践课程是拓片制作,以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提筒上的船纹为模板让学生拓印出南越国海上凯旋而归的场景。
南越故事(上),讲述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的生平,同学们通过在竹简上抄写南越王赵佗致汉文帝的信了解南越王归汉的历史事件。南越故事(下)让同学们了解南越王墓主人赵眜及其后代的事迹,用橡皮泥篆刻南越王墓出土的印章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小篆”文字之美,还能体会方寸天地所蕴含的权力之重。
《冰清玉洁》讲述的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活动课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组玉佩。
《衣带汉风》介绍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织物,结合汉服设计,让同学们感受古人的谦谦君子之风。青铜器的制作是四中聚贤的特色课程,学生们运用废旧报纸和纸皮制作南越王墓出土的炊煮器、兵器和日用器。
本次教育成果展是博物馆走进中学校园的一次全新尝试和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实践。学校借博物馆的平台扩大多元教育渠道,博物馆通过学校提升其在教育界的地位,南越国史这断代地域史可作为汉代史和地方史的必要补充,教师和学生从中可拓宽视野,此合作可让多方可达成互惠互利的局面。
(本文内容及图片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通讯员陈凤谊提供)
短评:
对于博物馆社教活动而言,通常更注重活动“教”的过程,对于教育结果如何,学生反响如何,大多可能是通过与学校或者博物馆制定的综合测评表等进行打分。也有部分博物馆尝试将社教活动的成果运用在展览之中,比如首都博物馆“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但像西汉南越王这样举办专门举办教育作品成果展比较少。事实上,这类展览不仅是对社教活动的完美总结,而是摆脱了“教”与“学”的简单模式,更是将学生放在了“社教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形成与学生、博物馆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最终通过展览达到教育与评估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