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近年来成为不断升温的一个“热词”,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始走上了力图打造本馆文创特色产品的设计之路。随着年轻化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或发散思路或诙谐调侃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博物馆也随即进入了“卖萌”模式,从产品设计到宣传手段、销售渠道均“大开脑洞”,突破常规。而在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众多印有文物标识性纹饰元素的冰箱贴、马克杯、笔记本、书签等虽然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其设计思路在今天可用“平淡无奇”来形容,难以让观众有眼前一亮之感。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博物馆文创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对文物元素单一的复制模仿为何无人问津?卖萌又真的是让博物馆文创产业保持生命力的长久之计吗?
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将焦点回归到文物本身。博物馆作为文物保藏之地,能够被其收选的文物均以精见长,以稀为贵,即便是同类藏品,我们也能从其形状、质地、纹样装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变化中得以体味到一抹历史流动的痕迹。可以说,博物馆的文物艺术品之所以能够作为代表其时代的“经典”被不断诠释解读,恰恰因为它们通常都是各自时代创新的代表作。正是千百年前的创新,才使得文物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成了现今博物馆的藏品,向观众展示其独到的特色。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文物中流淌传接,一脉相承但并非一成不变,创新贯穿于时代的始终,并通过文物进行展现。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藏品特色时,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点是先人的创新精神。向社会解析传递的文物价值中,创新应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博物馆而言,文创产品则是对创新精神加以运用并直观表达的最优途径。
在文创设计的概念初进入博物馆之时,“将文物元素用于日常用品的装饰性图案”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打开了视野,其本质确是创新的,但其后文创领域数年如一日地对这一思路追随性的模仿、使用,使得产品早已不再具备其最初的创新性,才有了现在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里的“了无生机”。当我们把思路从对文物的模仿和简单剪切拼贴中解放出来,脱离对单一文物从纹饰到造型一成不变的“复制”,以剖析的视角回顾文物发展之路,把握并顺应过程中时代审美的发展方向,在创意设计中保持民族审美一致性的同时注入创新精神,才是文创设计之本。
所谓创新,即是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但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创意等同于颠覆和猎奇。“卖萌”虽在某些程度上契合当下热点,但如果对其无以节制地扩大,毫无边界地利用,不仅终将失去新鲜感与关注度,也必然会与文物的本源魅力逐渐背离。实际上,细微之处即可见真诚之意,文创产品只要灌注了独特的设计思想就不再平庸,即便简约,仍将成为精心之作。以文物为基础进行的文化创意设计,诚然无法像艺术创作般的天马行空,但同样拥有无限可能。
张謇本着“开启民智”的初衷创办南通博物苑,开启了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而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随着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收藏与展示文物,博物馆逐渐形成了郑重严肃的社会形象,固化成为一片守旧之地。时至今日,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再次将“开启民智”带入博物馆视野:好的文创设计将带来启迪性思维,让博物馆在珍藏文物之余成为创新形象的发源地,为博物馆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