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地方。有研究表明,在12岁之前经常接触博物馆的孩子,会较早形成自己的兴趣,而且一生都会自觉地在博物馆这个巨大的宝库中汲取营养。
曾经读过一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是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的普及类读物,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颇有野心地展现了人类200万年的文明史。人类历史被分为不同的阶段,非洲的石斧、法国的岩画、日本的绳纹陶罐也许会放在同一个章节,而两河流域的泥板、印度的一枚小小印章也会不期而遇。每件文物一篇文章,专家的解读深入浅出,触类旁通,背后的考古故事也曲折有趣。100件文物100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息息相关。
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显然更需要类似的书籍。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4000家博物馆,包括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和专业的博物馆,如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考古遗址类等,数以亿计的文物收藏则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这些最重要的文明载体成为少年儿童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很多有热情有知识的文化人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博物馆里的中国”(天津新蕾出版社),就是许多文博人热情努力的结果。除了宋新潮与潘守永两位主编,丛书还有庄孔韶、安来顺、宋向光等多位重量级编委以及由15位专家组成的审读委员会。而作者队伍中,既有张鹏这样的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也有陈凌、陆青松等专业博物馆的馆员。他们的专业素养、知识谱系保证了丛书的质量。
在这套丛书串起的博物馆之旅中,青少年朋友会遇见分布在150家博物馆中的600多件藏品,从三叶虫化石到黄河象等动植物标本,从国之重器青铜器到“雨过天青”的汝窑瓷……藏品按照不同的主题来排列,比如艺术史、科学史、建筑史等,在每一主题下,以前相距千山万水的文物聚集在了一起,沉睡在文物宝库里的文物通过新的排列组合,有了不一样的前世今生,它们共同呈现出一个多样而立体化的“中国”。
丛书分为十册,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它的丰富性。尤为可贵的是,编者并没有猎奇,而是从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出发,突出了藏品中“科学”的含量,比如《倾听地球的秘密》《破译化石密码》等。同时又注重对儿童进行必要的美学教育,比如《大美中国艺术》《藏在指尖的艺术》《发现绝妙器皿》等,从古代文物的大美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善至美。
编书人的用心良苦还体现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导言是关于每本书主题的全局性概括,文字越见功力;几千张精美图片、几百幅卡通插图使文物“活”了起来;还有精心设计的博物馆路线,让你在读完每本书后,按图索骥到各大博物馆与这些文物面对面地凝视一番。
举丛书中的一本书作为麻雀剖析一下吧。比如《阅读最美的建筑》,作者是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文丰。我非常欣赏他对于中国建筑的排序与选择。他把民居建筑放在了皇家建筑、园林建筑之前首先介绍给读者,无形中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所有的建筑一开始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居住,认识世界应该先从认识我们身边的民居开始。中国北方与南方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民居传统,书中介绍了南方最初的巢居(树上)与北方最初的穴居(地下),是怎样逐渐改进为南方的干栏式、高脚楼和北方的半地穴室、四合院的。
讲四合院时,作者运用了较新的考古学成果,告诉小朋友们,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出土了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北京的典型四合院都是元大都时的规划。这样的知识点亦可使小读者对考古产生深厚的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大家讨论中国的木建筑与西方的石建筑的不同。这本小书对木结构建筑的优劣进行了很好的,比如木建筑抗震效果好,施工的速度比较快,比如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榫卯结构的部件,我们的先人在7000年前就掌握了这项技术。
书中在介绍皇家建筑时,还讲到了样式雷的故事。前不久我恰巧去看过义慈惠石柱,这个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高里乡石柱村的北齐建筑,居然也被作者挑选出来在书中进行了专门的介绍。这本小书还告诉大家,北京有一个非常好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的土木华章展厅,详细介绍了全国仅存的四座唐建筑;浙江宁波保国寺建筑博物馆里,有北宋时期的木构建筑……这意味着,如果读者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兴趣,就可以到这些博物馆了解更多知识。
丛书中关于海外国宝的《四海遗珍的中国梦》也值得推荐。目前我们有164万件流失文物被海外的47家博物馆收藏。作者将它们分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记忆”“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的唐宋印象”“吉美博物馆里的中国陶瓷”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中国技艺”等进行了由点及面的介绍,既有玉猪龙、康侯簋这样的玉器青铜器,也有《女史箴图》《溪岸图》这样的书画精品,让小朋友对中国文明曾达到的高度产生由衷的自豪。
相信他们长大后有一天去世界旅游,一定不会忘记到这些著名的博物馆看一看那些精美的中国文物。读过了那些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定会对祖国有更深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