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上海博物馆将正式推出“亲子儿童教育平台”。让去博物馆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因为出现了多少个“小胖墩”“眼镜娃”的时候,我们才来关注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传承文化,更是在倡导一种主观生活质量。怎么样训练他们看一点而想到未来,这才是我们想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达到。
阅读是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获取生命价值的组成部分。
音乐是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听、奏、唱、跳、玩五位一体,可以天然地调动起孩子的多感官参与。
今天,我们要说,让去博物馆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因为出现了多少个“小胖墩”“眼镜娃”的时候,我们才来关注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传承文化,更是在倡导一种主观生活质量。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首届上海国际少儿生活方式展上,上海博物馆应邀参展,以“未来博物馆”为理念策划制作了“西游·丝路”儿童展,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原来孩子们到了博物馆还可以这么玩,可以玩得那么嗨。我们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去博物馆不仅仅是让孩子增长知识,也同样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孩子们与西域公主互动
孩子们手持“通关文牒”,沿着玄奘师徒的西行路线,壮着胆子与西域路上的穿着民族服饰的王子公主聊聊天……上海博物馆的“西游·丝路”展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通过玄奘师徒的西行取经,串连起丝绸之路沿途的重要地点,用推理、冒险、地图寻宝、亲子互动等形式,传递有关丝路的地理、交通、商贸、文化等知识,引领他们主动探索中国、中亚、西亚、印度等地区的古老文明,并在游戏中激发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
“西游·丝路”现场
“西游·丝路”展览只是一个起步。”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透露,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后,计划将在新馆设立一个“探索宫”专馆(暂定名),这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体验的常设空间,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探索宫概念来自旧金山奥本海默夫妇创办的新型博物馆,理念是创造一个能够使参观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特别是孩子在这个空间里发挥创造力。
孩子体验地图寻宝
而就在今年9月,上海博物馆还将正式推出“亲子儿童教育平台”。杨志刚介绍,该平台建立在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上,运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色,强调观察和体验,在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人文情怀、自信心、好奇心、专注力,以及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平台课程主要针对4到14周岁的儿童及其家庭,学习形式有亲子导览、绘本阅读、手工活动、行走考察等,营造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的氛围,乐享畅学博物馆的美好时光。
孩子们现场临摹
据了解,计划推出的“亲子儿童教育平台”第一阶段课程有:“小小的缪斯”、“历史与艺术”、“文化与节俗”、“考古与博物”、“技艺与匠作”五大版块。其中“小小的缪斯”版块主要在展厅讲述展品的故事;“历史与艺术”版块主要培养儿童对历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审美的情趣;“文化与节俗”是为了让儿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以及包含于其中的文化;“考古与博物”是帮助儿童解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之谜;“技艺与匠作”则是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该平台还将陆续推出“亲子教育课程”、“儿童线上教育”和“儿童生活方式展览”等内容。
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丝路知识
对于博物馆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博在今年作出了大手笔。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也可看作是前辈,颇有经验。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负责展览教育16年之久。在此期间,她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龄、不同背景,用西方的理论打开他们的五官,让他们都有机会来学习。她举了一个成功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家长来看她,说一定要和她分享一下他们活动的成效。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家长的儿子才小学三年级,有一天他带着儿子去古董店。他儿子一进那个门口,就指着橱窗的上面说,这是半坡彩陶。这一句话不仅把家长自己吓坏了,也把古董店老板吓坏了。“一个只有十岁左右的孩子,我们把半坡彩陶背后的东西介绍给他,他自己就认识这个东西了。”周功鑫说:“要懂得结合不同的力量,让你要做的活动达到你的目的。”
孩子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为九色鹿贴上圆点
周功鑫表示最关注的就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叛逆期,“他们在似懂非懂,他的个性,他的声音在变化的时候,而且是在建构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我们给他们输入了好的东西,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好的。所以我在想如何把中华文化让青少年可以喜欢,所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喜欢形象的,图画的,是视觉直接的东西。我曾经也想过是不是做动漫?后来我又和一些专家讨论学习理论,我说如果是动画动漫的话,又是怎么样的?他们说动画动漫的学习很直接,可是相对少掉了他的思考,只要看文字的时候才会有思考。”周功鑫透露:“我曾经也想有文字有图像是不是可以用做游戏,也研究了半年到一年。后来台北交大的教育专家有一天讲了一句话,他说游戏的本身是消遣时间,完全是放在玩和放松,如果把学习放进去是没有效果的,于是我马上把游戏停掉了。”
周功鑫指出,让博物馆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一个要因材施教,另一个要善于运用媒材。“要懂得如何和别人结合,首先你要对文化本身的认识要有认识度。所以多媒材的运用,让他们学习可以深入。内容应该做系统化,学习内容要是考虑全面而完备,打破系统化的学习,训练应该有全方位的思考。”她说:“怎么样训练他们看一点而想到未来,这才是我们想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达到。”
相关链接
暑期,博物馆正在努力向青少年展示他们的亲和力。他们转变的力度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吃惊。在保持多年的高大上的姿态之后,博物馆发现走近观众,打“亲民牌”,是他们真正的职责所在。但是也就在此时,他们也发现,放低身段也是一种能力,真正能“亲民”的人才并不多,培养“亲民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博物馆打“亲民牌”,大势所趋
近乎是不约而同,这个暑假上海很多博物馆都开展了针对青少年的体验活动。孩子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博物馆的亲切感。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偶然。其背景就是2015年《博物馆条例》的公布。这个《条例》被视为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加速器”。“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其顺应社会经济繁荣、满足公众文化休闲与消费需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而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质就是要“亲民”,要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要让他们能够获得互动和体验。要亲民就是要放低身段,找到那些能够和观众进行对话交流的契合点。这也就不难解释,去年至今,会有那么多原来如此高大上的著名博物馆纷纷推出各种文物的衍生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出人意料地呆萌可爱,获得了人们的追捧。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就表示,“西游·丝路”儿童展只是博物馆与亲子互动方式的一次尝试,在今年9月份上博还将正式推出“亲子儿童教育平台”。该平台建立在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上,运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色,强调观察和体验,在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人文情怀、自信心、好奇心、专注力,以及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博物馆急需培养“亲民人才”
但是显然,中国的著名博物馆保持高大上的姿态已经多年了,要一下子很亲民,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还是一个“人”的问题——博物馆不缺研究型人才,不缺管理型人才,但缺的是“亲民型人才”。上海博物馆的做法是借助志愿者的力量。比如此次“西游·丝路”儿童展,所有的现场角色扮演人员全部是上博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和社会接触很多,并且有的还童心未泯,所以更容易走近孩子。
上博教育部的一位副主任告诉青年报记者,志愿者上博展览的各个领域,成为上博连接观众、服务观众的一个重要桥梁。而对志愿者的培养,也成为上博教育部的一个重点工作。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工作,从讲座到进展厅分组培训,上岗前还有各种考核。所有过程加起来要七八个月。
而故宫博物院的做法是,他们推出了很多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社会上的设计团队来进行制作的。这就实现了人才的社会化。
但总的来说,博物馆的“亲民人才”还是相当欠缺的。有的工作人员搞研究很在行,但因为长期与社会脱节,已经不太清楚如何和观众打交道了,这难免会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所以,培养“亲民人才”已成当务之急。